1-7 OSI 參考模型
早期通訊協定的制定,各廠商依照自己環境需求而建構,不同廠家之間的電腦網路無法相互連接,我們稱之為『封閉系統』(Closed System)。隨著電腦的普及化,封閉式的通訊協定漸漸失去競爭力,制定國際化的標準協定就有其必要性。雖然目前網路上的通訊應用程式並非完全都依照國際標準協定製作(甚至 OSI 通訊協定標準已漸漸被市場淘汰),各廠商會依照自己所提供的服務功能製作不同的協定。但網路廠商皆以 OSI 通訊協定的架構作為參考模型,也按照各層次的功能為標準來製作。因此,在不同的通訊協定之間連結還不至於太困難,各廠商的電腦網路依然都能連結並互相通訊。 『國際標準組織』 (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, ISO)在 1978 年制定『開放式系統連結』 (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, OSI),當 ISO 制定 OSI 標準時,主要依照下列原則來制定: (1) 層次不可太多。太多層次的結構在整合工作上較複雜且較困難,會產生許多不需要的工作負荷(Overhead)。 (2) 層次不可太少。如果層次太少,那麼各個層次間的功能便非常難區分,也失去階層性的意義。 (3) 將相同功能之通訊協定規範於同一層,而且不可和其他層次相牴觸。 (4) 允許改變某一層次的功能或通訊協定而不影響其他層,也就是通訊協定的堆疊性。 (5) 每一層次之邊界只與其上一層或下一層有關。 OSI 依照上述的原則將通訊協定的功能區分為下列七個層次(如圖 1-6):
圖 1-6 OSI 參考模型 (1) 第一層 :『實體層』(Physical Layer):主要是定義網路系統中實際的連線,如同軸電纜、雙絞線、光纖、無線電波等等。其中還包括定義機械、電氣實際傳輸資料的硬體設備規範,像是纜線規格、接頭尺寸、訊號電壓、資料傳輸時序...,譬如RS-232、RS-499、X.21等等。 (2) 第二層 :『鏈路層』(Data-Link Layer):主要是定義如何將傳輸資料分裝成資料封包格式的規格,檢查資料傳輸錯誤的方法、以及執行資料傳送中的同步化問題、錯誤控制、流量控制和鏈路管理等等,以確保經過實體層資料的可靠性及整合性,譬如 Ethernet、IBM SDLC、FDDI 等網路連結技術。 (3) 第三層 :『網路層』(Network Layer):主要是定義電腦之間虛擬電路的建立、維持和終止,封包交換的路徑選擇、壅塞疏通及流量控制等,並確保網路第四層以上的工作和第三層以下的實體之間傳輸、交換的技術互不相關。另外,網路層的特殊功能在於規劃路徑協定中的交換功能,譬如 IP(Internet Protocol)。 (4) 第四層 :『傳輸層』(Transport Layer):定義真實的發送端和接收端,亦可稱為端點對端點(End-to-End)連線技術,主要的工作是資料傳送及流程控制等等。其中包含資料封包的傳送線路、傳輸錯誤的偵測和復原、以及資料封包的重新排列,確保所有資料片段都能正確無誤地傳送完成,例如 TCP 協定。 (5) 第五層 :『交談層』(Session Layer):定義不同機器上使用者雙方會議的建立、維持和終止的方法。除了建立許多應用程式之間的對談(Dialogue)外,還提供了一些加強型的服務。譬如網路管理、密碼辨識、簽到簽退、網路監控、對談控制、符記管理(Token Management)及同步管理(Synchronization Management)等。 (6) 第六層 : 『表現層』(Presentation Layer):主要是定義應用程式和通訊軟體控制程式之間的資料格式及轉譯。譬如資料的壓縮和還原、網路安全、檔案傳送格式的轉換等等,目前更著重於資料加密和解密的工作。 (7) 第七層 :『應用層』(Application Layer):是 OSI 模式的最上層,主要定義使用者和通訊軟體之間的介面。最常見的形式就是一般的網路應用程式,功能包括檔案的開啟、關閉、讀取、及複製等。例如電子郵遞系統、資料庫管理系統。 OSI 通訊協定標準自 1978 年公佈後,當時大部分網路專業人士一致認為它會成為未來網路的標準,而且七個層次的架構相當類似 IBM SNA(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)網路的七個層次。當時 SNA 網路已在電腦市場上使用一段長的時間,因此大家對 OSI 架構更有信心,也有不少廠商生產 OSI 網路產品。但好景不常,OSI 網路要求過高,當時工業環境還不需要如此完美的網路,同時生產 OSI 網路費用也過於龐大。一般廠商還是喜歡最簡單,速度較快的 TCP/IP 網路。再加上 Unix 作業系統風行,TCP/IP 網路又不需另外購買(隨機贈送),網際網路開始製作時也架設在 TCP/IP 網路上,使 TCP/IP 網路更風行,於是 OSI 網路在商場上便漸漸褪色。 OSI 網路上所制定的七個層次可以描述出整個通訊協定應具有之功能,和實現網路的基本技術。雖然 OSI 網路不再風行,但是其架構是我們學習網路理論最完整的教材,所以我們還是以 OSI 七個層次來探討電腦網路的理論。 目前網際網路上的應用愈加廣泛,尤其在電子商務方面要求更高,既有 TCP/IP網路所提供的功能已漸感不足,必須再加入其它層次的功能,因此現今的 TCP/IP 網路所提供之功能又漸漸接近於 OSI 網路。唉!我們也可以說,不是 OSI 網路不好,而是時機不對。 |
翻轉工作室:粘添壽
電腦網路與連結技術:
翻轉電子書系列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