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CP/IP 協定與 Internet 網路:第二章 雛形區域網路 - Ethernet 上一頁 下一頁
2-3 Fast Ethernet 網路
早期 Ethernet 網路(CSMA/CD)標準,傳輸速率大多限制在 10 Mbps,已漸漸不能符合工業環境的需求。IEEE 802 工作小組為了提高 Ethernet 網路的傳輸速率,制定了 IEEE 802.3u 的標準規範,希望在不改變原來的通訊協定(IEEE 802.3)之下,能將傳輸速率提高到 100Mbps,也稱之為『高速 Ethernet』(Fast Ethernet)網路或 100BaseT。此外,希望不用改變任何環境設施情況下,Ethernet 和 Fast Ethernet 網路能夠相容,並且兩種網路可以共同架設於一個網路環境之下。
2-3-1 Ethernet II 封包格式
早期 Ethernet 網路的規劃是在 OSI 網路架構下的,訊框內是承載 LLC 層的封包。但在 TCP/IP 網路內並沒有 LLC 層,而 Ethernet 訊框直接乘載 IP 封包。另一方面,其他網路如 Novell、Apple Talk、、等的網路存取層也需要用到 Ethernet 網路,因此 IETF 於 RFC 894 定義了 Ethernet II 訊框格式,如圖 2-15 所示,並能以原來 Ethernet I 共存。在原來 Ethernet I 訊框裡 Len(length) 欄位表示後面承載 LLC 資料的長度,基本上不會超過 1500 (十進位)。Ethernet II 將此欄位更改為『型態』(Type),表示後面乘載資料的型態,並大於 1500。當接收到訊框,觀察此欄位如小於 1500,則表示承載 LLC 資料,如果大於 1500,則表示承載其他協定資料。如 0x0800 則表示承載 IP 封包、0x0806,則是 ARP 封包、如 0x0835,則是 RARP 封包。至於其他網路的識別碼,請參考 RFC 894 規範。
圖 2-15-1 Ethernet II 訊框格式
2-3-2 Fast Ethernet網路簡介
首先,我們將 Fast Ethernet(100BaseT)網路特性歸類如下:
(1) 傳輸速率為 100 Mbps。
(2) 訊框為 IEEE 802.3 CSMA/CD 訊框。
(3) 傳輸媒介為無遮蔽雙絞線(Unshielded Twist Pair, UTP)之等級 5(Category 5)或等級 3(Category 3)、遮蔽式雙絞線(Shielded Twist Pair, STP)或光纖。
(4) 網路以集線器(100BaseT Hub)為主要佈線主幹,最遠距離 205 公尺。
(5) 通訊協定為 CSMA/CD,不提供優先權傳送服務。
(6) 不提供保證傳送延遲時間限制服務。
(7) 頻寬使用不保證公平。
(8) 高負載時碰撞機率大,因此頻寬使用率低。嚴重碰撞時可能使整個網路癱瘓。
(9) 可適合多媒體資訊傳輸。在一般負載情況下,100 Mbps 的傳輸速率已達到即時多媒體資訊傳輸的要求。
(10) 網路容錯性高。網路架構以集線器為主體,每部工作站都有專屬連線,較容易管理。連線斷線也不會影響到其他工作站的傳輸。
2-3-3 Fast Ethernet 網路基本原理
首先我們來探討 Fast Ethernet 網路製作的基本原理。原來 Ethernet 的匯流排架構(10Base5、10Base2),不論網路佈線或管理都非常困難,因此,Fast Ethernet 採用集線器的佈線方式(10BaseT)。思考如何在 10BaseT 的架構上來提昇傳輸速率,但必須保留原來的通訊協定。在 IEEE 802.3 協定裡最重要的規範如下:
(1) 為達到碰撞偵測功能,而將網路最遠之間的來回延遲(Round-Trip Propagation Delay)時間規範為51.2 μs,也稱為一個時槽(Time slot)。
(2) 最小訊框時間為一個時槽 51.2 us。最小訊框長度為:
最小訊框長度 =(時槽)×(傳輸速率)
= (51.2 × 10-6) × (10 × 106) = 512 bits = 64 Bytes
由上式可知,Fast Ethernet 除了要保留原來 IEEE 802.3 的特性外,也要符合最小訊框長度 512 位元的限制,一個時槽時間也是 51.2 us。增加網路傳輸速率的方法之一,就是減少線路傳輸距離(時槽時間)。Fast Ethernet 就以10BaseT 網路為基礎,而要達到 100 Mbps 的傳輸速率,可以從下列幾個因素來思考:
(1) 縮短整個網路連線距離:10BaseT最遠距離是 500 公尺,如果僅採縮短距離來達到 100 Mbps,其連線距離只剩下 50 公尺。這當然不可行,我們還必須再利用其他技術來彌補,於 Fast Ethernet 的規範裡,其最遠距離是 205 公尺。
(2) 提高傳輸線品質,減少訊號傳遞時間的延遲,就可以保留較長的傳輸距離。為了顧及網路佈線的可行性,Fast Ethernet 還是希望保留 10BaseT 的特性,工作站和集線器之間的最遠距離為 100 公尺,而採用第五級無遮蔽式雙絞線(Cat-5 UTP),並改變傳輸技術,此規範稱為 100BaseTx。。
(3) 當然採用光纖為傳輸媒介,不但可以提高傳輸速率,也可以延伸傳輸距離,但大多使用在集線器之間的中繼連線,此規範稱為 100BaseFx。
(4) 如果保留原來的傳輸媒介(Cat-3 UTP)不作任何變更,那麼增加工作站和集線器之間連線的數量,也可以提高傳輸速率。原來 10BaseT 連線就有 4 對線,但只用到其中 2 對線。如 4 對線都使用的話,也是提昇速率的方法之一,此規範稱之為 100BaseT4。
(5) 單單改變傳輸媒介並不能滿足 Fast Ethernet 的要求(205 公尺),其中還必須改變編碼和訊號傳輸技術。
(6) 如果我們希望在建構高速網路的同時,也想保留 10BaseT 網路的特性(傳輸媒介、編碼技術、訊號傳輸)。另一種方法是提高集線器(Hub)的能力,每一部工作站都連接到集線器,如將集線器更改為交換器,也是提昇整個網路傳輸速率的方法之一,此規範稱之為 Ethernet Switch。
以上我們所考慮之提高速率的方法,大多是提昇傳輸媒介傳輸速率,或使用較多的傳輸媒介來分攤傳輸率(在實體層上變更)。基本上,都沒有修改到原來 CSMA/CD 的通訊協定和訊框格式。因此,Fast Ethernet 完全可以和原來 Ethernet 網路相容,亦可在同一網路上混合架設。這也是,Fast Ethernet 能夠以最快速度切入市場的主要原因。
2-3-4 Fast Ethernet 通訊結構
100BaseT(802.3u)通訊協定必須能相容於兩種規範:802.3i(10BaseT) 和 802.3z(1000BaseT),因此在通訊協定架構裡增加『聚合次層』(Convergence Sublayer, CS),如圖 2-15 所示。其主要目的是提供 CSMA/CD MAC 次層和 PMD(Physical Medial Dependent)次層之間的介面,並且不必讓 MAC 次層知道實體層已經使用了 100 Mbps 的傳輸速率,與不同的傳輸線路。也就是說,CSMA/CD 通訊協定可以完全不必修改,就可以透過 CS 次層連接不同傳輸媒介和傳輸速率。為了支援不同的傳輸媒體,在 CS 次層及 PMD 次層之間又定義了『媒體無關介面』(Medial Independent Interface, MII)。
圖 2-15 100BaseT 通訊協定架構圖
依照圖 2-15 所示,不同傳輸媒介都有自已的 PMD 次層,大致上可區分為 100BaseT4、100BaseT2、100BaseTx、以及 100BaseFx,以下分別介紹它們的特性。
(1) 100BaseT4
100BaseT4 網路的傳輸線採用具有四對線的第三級無遮蔽式雙絞線(Category 3 UPT)。為了達到 100 Mbps 的傳輸速率,每一對線都必須被使用來傳送資料,這也是『T4』名稱的由來。在 CSMA/CD 通訊協定裡,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在同一網路上只有一部工作站可以傳送訊框。對任何工作站而言,不是在傳送資料就是在接收資料,且不可能同時進行。每部工作站都是由集線器連接,因此集線器和電腦之間都是以『半雙工』方式傳輸。在 10BaseT 的系統之下,只用到兩對雙絞線,其中一對用來傳送訊框;而另一對則用來接收訊框,且這兩對線都只能單向傳送。訊框碰撞的偵測方式是當工作站在傳送的雙絞線上發送訊框,同時又在接收的雙絞線上接收訊框。
在 100BaseT4 的四對線使用方式,原來 10BaseT 的兩對雙絞線(第一、二對)仍然相同功能使用(單工模式),但其他兩對則用來傳送和接收交替使用(半雙工模式)。如圖 2-16 所示,其四對雙絞線使用情況如下:
1. 傳輸線運作模式:
● 第一、二對線:單工運作。
● 第三、四對線:半雙工運作。
2. 工作站傳送訊框至集線器
● 第一、三、四對線傳送訊框運作。(工作站 →集線器)
● 第二對線使用於載波感測和碰撞偵測。(集線器 →工作站)
3. 工作站由集線器上接收訊框
● 第二、三、四對線傳送訊框。(集線器 →工作站)
● 第一對線使用於載波感測和碰撞偵測。(工作站 →集線器)
也就是說,兩個方向的傳送訊框都適用三對線的並行傳送,對於 100 Mbps 的傳輸速率而言,每對線傳送速率為: 100 Mbps / 3 = 33.33 Mbps
圖 2-16 100BaseT4 四對雙絞線的使用
(2) 100BaseTx
在 100BaseT 中的 Tx、T2 和 Fx 只針對傳輸技術規範的加強,使其達到傳輸100 Mbps 的能力,不同於 T4,需修改傳輸模式始能達到。100BaseTx 的 PMD(Physical Medial Dependent) 標準是 IEEE 802.3u,幾乎完全依照 ASNI X3T9.5 的規範,也因此稱之為『x』。其採用 ANSI 所發展的『雙絞線實體層傳輸媒體』(Twisted-Pair Physical Medial Dependent, TP-PMD),或稱為『銅線分散式資料傳輸介面』(Copp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, CDDI)規範。
100BaseTx 採用兩對雙絞線作為傳輸訊框,一對使用在傳送訊框;另一對作接收訊框使用,其接頭方式(RJ-45)和 10BaseT 都相同。為了傳輸 100 Mbps 的速率,100BaseTx 採用頻寬較高的第五級雙絞線(Cat-5 UTP)或150 歐姆的遮蔽式雙絞線(STP)。傳輸線每段長為 100 公尺。
在資料編碼方面,100BaseTx 也是採用 FDDI 的兩階段編碼技術,第一階段是資料經過 4B/5B 編碼後,再經過第二階段的 NRZI 的 MLT-3(Multi-Level Transmission)編碼轉換成訊號,如圖 2-17 所示。而雙絞線上所需的頻寬是 31.25 MHz(=100 × 4/5(4B/5B 編碼)× 1/2(NRZI 編碼)× 1/2(MLT-3 編碼))。
圖 2-17 100BaseTx 的訊號編碼方式
(3) 100BaseT2
100BaseT2 的PMD 標準規範是 IEEE 802.3y。也是採用兩對雙絞線就可以傳輸資料(T2 的由來)。而且只要使用第三級雙絞線(UTP-3)即可,和 100BaseTx 一樣,100BaseT2 也採用多層級(Multi-level)的訊號編碼法。100BaseTx 採用了 MLT-3 這種 3 層級的編碼法。而為了讓 100BaseT2 能使用於傳輸品質較差的傳輸媒體,所以 100BaseT2 採用了更複雜的 PAM5×5 的編碼方法。
(4) 100BaseFx
100BaseFx 的 PMD 標準規範是 IEEE 802.3u,傳輸技術也採用 ASNI X3T9.5(FDDI),也因此稱之為『x』。它的應用的目標是放在使用光纖線路和目前廣泛使用的 FDDI 傳輸線路。也就是高速傳輸骨幹的應用、長距離連線的應用、電子干擾環境下的傳輸應用、或者是更安全(Security)的傳輸連線使用。100BaseFx 跟 100BaseTx 一樣,也都借用了 ANSI X3T9.5 的實體層規格,但 100BaseFx 採用光纖實體規格(Fiber PMD)。如同 FDDI,100BaseFx 可以採用多模光纖或單模光纖來當傳輸線路,而其接頭也是採用與 FDDI 相容的 ST 接頭或 MIC 接頭。一般 100BaseFx 大多使用在集線器(或交換器)之間的中繼連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