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《大般若經》五蘊十八界

五、《大般若經》五蘊十八界

粘添壽 撰

五蘊十八界是說明我們人接受到外來訊號後如何反應,佛陀以系統性非常細膩的描述發展過程,包含有五蘊、六入、六塵、與十八界,以下分別說明之。

(1) 五蘊

五蘊是構成我們世間人的主要元素,包含有: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,其中色蘊是物質現象,就是人的身體,又稱為色身,其餘四項是精神層面。五蘊功能如下:

  (a) 色:就是人的身體,由地、水、風、火等四大元素所構成。

  (b) 受:身體遭受外來因素的感受,譬如:風吹、惡言、音樂等等。

  (c) 想:有所感受後,思判如何處理。

  (d) 行:有判斷處理後,下命令由色身反映。

  (e) 識:是人的心理活動與物質層面的中心,隨時接受或指派另外四蘊的活動。

五蘊的關係,如下:

當「」身接受到外來訊號(透過六根進入),會感「」到心痛、愉快、悲傷、興奮、可惜、、、等等,之後會「」到底是甚麼原因,要怎麼處理,譬如:反擊它、接受它、辱罵它、安撫它、、、等等。有了想法之後,該啟動哪個色身「」動了,譬如:用手安撫它、用拳頭打它、用眼睛瞪它、用口罵它、、等,接著,就發動「」身付諸行動(六根輸出行為)。

識蘊是整個生命的主體,記載著這一世、前世、累前世、、過去所有活動的精髓,又稱為「業力」,沒有識蘊只有前面四蘊的話,人生觀便成為唯物論。說明如下:

* 識蘊裡有善業力強時(修養好),色身(色蘊)遭受辱罵時,感受()就不會那麼難過,想一想(想蘊)不要跟他計較,給他(行蘊)一個溫和的微笑,自然臉孔(色蘊)就產生微笑(造善業)。

* 識蘊累積太多惡業時(修養差),色身(色蘊)遭受辱罵時,立即反應憤怒(),即時要報復對方(),應該罵他(行蘊),接著就出口回罵(色蘊),如此便造「口業」了。

(2)「十二處」

五蘊中的「色」是物質部分,對外收發訊息是由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個途徑進入,稱之為「六根」,相對外界進入有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個外來因素,稱之為六塵」。六根與六塵合稱為「十二處」,「處」表示與外界接觸的出入口。六根與六塵觀連說明如下:

* :「」是透過眼睛進入我們的色身(色蘊),包含有:顏色、形狀、有形物體、等等。

* :「」音是透過耳朵進入色身,譬如:音樂、說話、打擊、等等。

* :「」是透過鼻子進入色身,譬如:臭味、香味、等等。

舌:」道是透過舌頭進入色身,譬如:苦味、辣味、甜味、等等。

* :人是利用身體與外界接「」,來感覺外界環境的狀態,譬如:熱、乾、燥、乾、濕、等等。

* :「」的說法是類似人體的神經系統或腦力理解能力,當色身由外界吸收到訊息後,經由「」分解消化後得到「」。譬如:我們看一場電影,雖然訊息由眼、耳輸入影像及聲音,但經「」分解後,我們會感覺到歡樂或悲傷、等等情況,這就是「」。

十二處關聯圖如下:

(3)「十二處」與「五蘊」

當六塵透過六根進入色身後,五蘊即時發生了作用。吾人利用幾個範例來說明較為明確。(以下純屬推論,沒有一定的依據。)

(a) 範例一:識蘊內藏善因緣

某日張先生看到一位美麗小姐(色塵透過眼根進入色蘊),他感覺非常喜歡她(受蘊),很想認識她(想蘊),用甚麼方式親近她呢?用手打招呼、給她一個微笑、或用口對她說聲好,後來決定給她一個微笑(行蘊),於是發動嘴巴給她一個微笑、眼睛看著她(色蘊),如下圖所示。

看起來所有動作好像與識蘊無關,其實其它四蘊的反應都是由識蘊指揮著。別人看了這位小姐不一定感覺很漂亮或喜歡,但張先生特別喜歡她,這可能是張先生的識蘊裡隱藏著與這位小姐之間有好因緣,接著識蘊會指揮他去喜歡她、認識她、與她打招呼、發動色身去付諸行動。可能有下列兩種結果:

* 很幸運的,對方小姐回他一個溫暖的微笑。則表示她與張先生之間的識蘊藏有好的因緣,或是兩人過去都造有許多善業,兩者之間容易建立善機緣。

* 很不幸的,對方不予理會。則表示她與張先生之間的識蘊還未建立友善關,或是兩者之間的機緣還未成熟。(無常的概念)

(b) 範例二:識蘊內善業與惡業

某天張先生到淡水河岸觀光,一不小心掉到河中(觸塵),河水很深,他又不會游泳,吃到水呼吸困難、非常痛苦(受蘊),希望有人救他(想蘊),應該要呼救(行蘊),於是用嘴巴大力喊呼救(啟動色身)。呼叫後會有兩種結果,如下:

* 有人搭救:張先生平時待人友善,不吝布施他人,於識蘊內積了許多善業,善心人士比較容易接近他,因緣好被搭救的機會較高。

* 無人搭救:可能張先生平時待人苛薄,時常造惡業,人人看了他就怕想盡辦法遠離他,他識蘊內充滿了惡業,造惡之人喜歡靠近他,沒甚麼機會接近善心人,如此一來被搭救的機會就少了。另一種可能是,他識蘊裡隱藏著這場劫難或轉世的機緣了,這隨之往生去了。

(c) 範例三:識蘊內造善業

某日林小姐到淡水河觀光,突然間聽到有人求救的聲音(聲塵),發現有人掉入河中(色塵),感到非常驚訝與恐慌(受蘊),自己是游泳健將應該想辦法救他(想蘊),發現旁邊有繩子,可以拉他上來(行蘊),於是綁住自己,請旁人拉住再跳下救他(發動色身)。情況分析如下:

* 很幸運地將落水者(假設是張先生)救上來,表示張先生種有善根,與林小姐之間有好的因緣才會那麼恰巧相遇。林小姐還了此因緣應該從此不再掛意,則識蘊內會累積更多善因緣,未來有所困難遇到善心人士幫忙的機會較高。

* 很不幸沒有搭救成功,則表示張先生識蘊內善根不足,無法遇到好的因緣,或他的識蘊藏有此劫難很難逃避的。林小姐雖然沒有搭救成功,但也盡了力,同樣的,識蘊內也會累積善因緣

(d) 範例四:識蘊內造惡業

某日林小姐到淡水河觀光,突然間聽到有人求救的聲音(聲塵),發現有人掉入河中(色塵),她認為不認識他,不關她的事(受蘊),自己雖然會游泳,但今天穿這件衣服是名牌很貴,應該會有別人去救他吧!(想蘊),快點離開省得麻煩(行蘊),於是提起腳快跑離開(發動色身)。分析情況如下:

* 很幸運的,落水者(假設張先生)被救上來,表示張先生識蘊內存有許多善業,也與搭救者之間有好的因緣。林小姐沒有發揮愛心,也沒有造惡業,是一般人的見識,但依照菩薩戒律還是算造惡(應該做的事沒做),以後還是要多唸佛、多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

* 不幸的,溺水者無人搭救而死亡,可能是張先生識蘊內善業不足,又沒有好的因緣,才會錯失被搭救的時機。人雖然不是因林小姐的過失而死亡,但她錯失行善的機會,雖依菩薩戒律是造業,但這不算嚴重,更嚴重的是林小姐心中產生虧欠的陰影,應該即時找間廟寺或教堂向菩薩或上帝懺悔,乞求原諒、消除心中的魔障

(e) 範例五:識蘊內存善根

我們再取一個較複雜的範例來說明。某日張先生參加一場佛學大師講解《金剛經》的講座,從會場中看到大師的投影片(色塵),以及聽到大師所講金剛經的內容(聲塵),裡面包含了高深的無相理論(法塵),張先生大致上都能理解(意根),表示他之前在這方面還是有點基礎(識蘊)。同時他感覺非常有道理(受蘊),因此發起菩提心(想蘊),信受奉行《金剛經》內的訓示,且開始執行六度波蘿蜜修行(色蘊)。

在整個運行當中還是由識蘊指揮著,有下列兩種情況:

* 蘊識積善根:張先生為何有此機緣聽《金剛經》,表示他已在多個佛世界裡種下善根(如金剛經第六分所示)。識蘊已藏有此善根,則聽到《金剛經》才能信解(識蘊指揮受蘊),也才讓他發起菩提心(識蘊指揮想蘊),且能信受奉行(識蘊指揮行),而遵行六度波蘿蜜修行(識蘊指揮色蘊)。

* 蘊識欠善根:如果張先生識蘊中無此善根,他可能沒有機會聽取此《金剛經》講座,聽了也無法接受

(4)「六識」與「五蘊」

當物質現象的六塵分別進入六根後,便會發生心理現象的「六識」,也就是五蘊中的「識」。以眼根為例,產生眼識的過程是,眼根(色蘊)接受到色塵訊息後,會有所感受(受蘊),將會思考如何反應(想蘊),接下來啟動身體執行某項動作(行蘊),這些反應動作都真真實實的紀錄在眼識裡面,如下圖:

六識的產生如下:色塵進入眼根產生眼識、聲塵進入耳根產生耳識、香塵進入鼻根就產生鼻識、味塵進入舌根就產生舌識、觸塵進入身根就產生身識、法塵進入意根就產生法識。六識的功能可能比較難理解,我們舉例來說明如下:

* 服飾店的銷售小姐,時常幫客人度量衣服尺寸,久了她看到客人身材立即知道應該穿幾號衣服,如此即是培養了「眼識」。

* 香水老闆時常評量香,久而久之,他聞到某一香水立即知道,它是幾號香水並了解原產地在哪裡,這就是「鼻識」。

* 經驗老到的廚師在嘗試某盤料理後,不用思考則知道該料理參入了那些香料及其份量多寡,這就是「舌識」。

* 裁縫師摸到布料,就知道它的材質是棉、絲或塑膠料,這就是「觸識」。

高中數學老師,看到三角函數的題目,立即知道如何拆解計算,這就是「法識」。

由此可見,識蘊並非僅記錄因果業力,也可經由訓練得到某方面的能力。有些人天生數學很好,可能在他過去世裡「法識」裡訓練了很強的數學基礎。有些人語言能力很強,精通多國語言,也有可能他過去世「法識」與「聲識」裡有很好的語言潛力。沒關係,以上這些能力大家都有,只是能力深淺高低而已。

(5) 「十八界」

當六根與六塵相對發生作用時,便會發生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識。如此加起來共有十八界: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,意識界,如下圖所示:

界是分割的意思,雖然分割為十八項目,可區分為六組,如色界緣眼界、眼界緣眼識界,吾人用盲人來說明它們之間關係,盲人眼界不存在,看不到東西、分辨不出顏色,色塵就進不來,就沒有所謂「眼識界」。

<= 四、《大般若經》般若智慧

《大般若經》三世十二因緣 =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