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第 27 ~32 分

《金剛經》第 27 ~32 分

第二十七分、無斷無滅

須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說諸法斷滅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法不說斷滅相。

凡人解意

佛陀言:「須菩提!你如果有這種想法,如來不需要經過具足相的修持過程,就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不要有這種念頭,如來不需經過具足相修持過程,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你如果有這種念頭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那就不需要任何修行了。不要有這樣的念頭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法不說斷滅相,只不過說不要執著於哪一法而已。」

凡人備註

*具足相』表示經過三十二善修行得到的法相。佛陀完成三十二善修行才得三十二莊嚴相貌,這並不是刻意去尋求變化,而是由心境產生自然的演變。[1]

*此段意思是:佛法裡講求「諸法空相」,即是世間萬物萬象都有隨因緣變化的自然法則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如果眾生執迷於此法則,迷失於無相困惑,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規則而不努力修行,而保持清淨空暇的心,即可達到無上正覺菩提,此稱之為「諸法斷滅」,發菩提心者不應該有這種「斷滅相」的想法,只不過不要執迷於某一法而已。

 

第二十八分、不受不貪

須菩提。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。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。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薩不受福德。須菩提。菩薩所作福德。不應貪著。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若有位菩薩以恆河沙數目相等世界的七寶,用來布施。另有其人,了解執行度化眾生的所有法門(包含布施),不可存有自我的心態,能忍受各種誘惑與汙辱,並能堅持完成它。此菩薩比前位菩薩所得功德更多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後者菩薩不受福德的原因。」

(2)須菩提問佛陀:「為何菩薩福德多又不受福德呢?」

(3)佛陀言:「諸位菩薩不是為了貪念福德而去度化眾生,因此說不受福德。」

 

第二十九分、威儀寂靜

須菩提。若有人言。如來若來若去。若坐若臥。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。如來者。無所從來。亦無所去。故名如來

凡人解意

「須菩提!若有人說,如來來了,如來去了,如來坐著,如來臥著,是該人不了解我所說的意思,如來者,無所從來,也無所從去,才稱為如來。」

凡人備註

* 如來是非來非不來、非去非不去、非坐非不坐、非臥非不臥。行住坐臥四大威儀,常住空寂,無所不在,故稱為『如來』[1]。

* 你相信如來,如來就在你身邊,不相信如來,如來就遠你而去,才稱為「如來。(如二十六分)

 

第三十分、一合相理

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三千大千世界。碎為微塵。於意云何。是微塵眾。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若是微塵眾實有者。佛即不說是微塵眾。所以者何。佛說微塵眾。即非微塵眾。是名微塵眾。世尊。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。即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何以故。若世界實有者。即是一合相。如來說一合相。即非一合相。是名一合相。須菩提。一合相者。即是不可說。但凡夫之人。貪著其事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若善男子,善女子所產生的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,您認為很多嗎?」(請參考第13分)[1]

(2)須菩提言:「很多,世尊!為什麼呢?假若妄念是真實不變的,佛陀不說妄念多。即是,佛陀所說的妄念多,並非真實的妄念,只不過是因緣聚散產生的幻象而已,才說妄念多。世尊,如來所說眾生的貪嗔癡妄念,如同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,但貪嗔癡妄念並非永遠存在的,也不過一時幻象產生的。為什麼呢?如果這妄念實有,即是一合相,如來說一合相也是因緣際會所產生,並非固定存有不變,也是暫時性的組合。一合相隨因緣聚散,變化不定,但凡夫之人只看到假象而以為真的是。」

凡人備註

* 一般佛學大師將妄念比喻為微塵,眾生的妄念如同三千大千世界內微塵那麼多。又將貪嗔癡的妄念比喻為世界,眾生的貪嗔癡妄念如同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。[1]

第三十一分、知見不生

須菩提。若人言。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是人解我所說義不。不也。世尊。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。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如果有人認為,佛陀所說的法包含著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等四見的偏見。須菩提!你認為該人了解我所說的道理嗎?」。

(2)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該人不了解如來說的道理。為什麼呢?世尊的經文內包含那四見,並非真正的四見,只不過假借四見之名為例來說法而已。」

須菩提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一切法。應如是知。如是見。如是信解。不生法相。須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。如來說。即非法相。是名法相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發菩提心者,對於一切法門,應該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執著於法相。」

(2)「須菩提!我們所說的法相,如來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法門,才是法相。」

 

第三十二分、應化非真

須菩提。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人演說。其福勝彼。云何為人演說。不取於相。如如不動。何以故。

          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

           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

佛說是經已。長老須菩提。及諸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填滿無量阿僧祇世界那麼廣大的七寶,持用來布施。若另有發菩提心的善男子、善女子,受持此經,甚至僅經文內四句偈,修持讀誦,為他人演說,所得到福報比前者多。要怎樣為人演說呢?不執著於一切相(如:四相),不會因任何疑惑而動搖,為什麼呢?」「一切有為法 、 如夢幻泡影」、「如露亦如電 、 應作如是觀」。

(2)佛陀說完這部經後,長老須菩提,及比丘、比丘尼、眾多信男、信女,一切世間天人、阿修羅等。聽了佛陀說經之後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凡人備註

(1)佛陀表示欲求得無上正等正覺者,需發願度盡一切眾生。還未求得究竟涅槃者皆稱為『眾生』,包含六道輪迴內的天、阿修羅、人、畜生、惡鬼、地獄皆是。為了度化不同層次的眾生所採用的法門當然不同。一般針對未接觸佛法者的眾生大多採用『世俗諦』的法門,又稱為『有為法』,大多敘述因果相報、六道輪迴等等『方便法門』,因此有為法並沒有固定的方法,只是因材施教而已。另一種層次是針對修行到初地菩薩以上程度,對佛法已有相當的認識的人,佛陀採用『勝義諦』的法門,又稱為『無為法』,大多講述十二因緣、十八界、四聖諦等等較高深的理論。

(2)這四句偈的道理是『一切有為法』,沒有固定的法門,針對不同眾生採用適合他的法門,用完即丟,對其他眾生並不一定適合。

(3)優婆塞、優婆夷:梵音譯。男信徒、女信徒之意。阿修羅:梵音譯,六道輪迴中介於天道與人道之間的眾生。依印度傳說,阿修羅道眾生的福報已可達天道,但個性暴戾,無法常住天庭,僅能在凡間當菩薩護法。

(4)開經文上提示有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參與法會,法會結束後增加了許多男信徒、女信徒、天人、阿修羅等眾生聽法。許多佛學大師談到能修持佛法者大多僅限於三善道(天、人、阿修羅)眾生,至於三惡道(地獄、畜生、惡鬼)眾生較不容易(佛陀是否化身去渡化他們就不得而知了)。因此,奉勸大家有善報有機會成為人道,應該利用此機會好好學習佛法。

<= 《金剛經》第 20 ~ 26 分

《金剛經》後記 =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