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、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七:不斷更新

十、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七:不斷更新

粘添壽

第十章 習慣七:不斷更新–平衡自我提升準則

『擁有財富,並不代表經濟獨立,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是可靠。』

目錄:
一、習慣七:不斷更新產能
   (1) 身體層面:適當運動幫助健康
   (2) 心靈層面:滌除心靈的塵埃
   (3) 智力層面:不要停止自我教養
   (4) 社會/情感層面:歷練待人處事
二、平衡自我提升準則:維持產能平衡
   (1) 個人平衡更新
   (2) 企業平衡更新
   (3) 更新中的統合綜效
三、後言
   (1) 刺激與回應的距離
   (2) 聆聽良知的聲音
   (3) 提升產能才能致勝

一、習慣七:不斷更新產能

假使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,為了鋸一顆樹已辛苦 5 小時了,筋疲力盡卻進展有限,你當下建議他:「為什麼不暫停幾分鐘,把鋸子磨得更鋒利?」對方卻回答:「我沒空!鋸樹都來不及,哪有時間磨鋸子?」』

世人大多僅僅注意到『產出』(鋸樹),而忽略了最重要的『產能』(鋸子)。高效能的意思是能保持『產出』與『產能』之間的平衡。習慣七的養成,你就能隨時維護自我『產能』,『不斷更新』你所擁有的最重要資產,是『你自己』。可從下列四個層面更新你的產能(你自己)。

(1) 身體層面:適當運動有助健康

有效維護身體包含『健康飲食』、『充足休息』和『定期鍛鍊』。它是第二類事務極其重要,可惜經常被忽略。我們從不認為運動是當物之急,等到身體惡化陷入第一類事務就來不及了。鍛鍊身體沒有特殊活動,只要適合你能保持不斷的運動項目即可,儘量讓身體保持下列三項:

* 耐力:源於有氧運動,靠的心肺功能,運輸全身血流暢與氧氣供應。心臟肌肉無法直接鍛鍊,需透過有氧運動來增強其活力,如:快走、跑步、騎車、游泳、等。如果你能將每分鐘心跳保持 100 次上下,維持 30 分鐘,就算有基本健康的條件。

* 彈性:可藉由有氧運動的伸展運動訓練。運動前的伸展可以放鬆肌肉與暖身,運動後的伸展則可以幫助代謝乳酸,減輕肌肉痠痛。

* 力量:可透過持久的肌肉運動,例如:伏地挺身、仰臥起坐等等。至於該鍛鍊到何種程度,視個人需求而定。如:運動員,必須加重分量;勞心者,則在有氧運動、伸展運動外,略加些柔軟操即可。

(2) 靈性層面:滌除心靈的塵埃

靈性層面的提升,為你指引人生方向,與習慣二(以始為終)有密切相關。它是人的基本本質、核心和對價值體系的堅持,有激勵和鼓舞精神作用。每個人提升心靈層次的方式各有不同。譬如:讀聖經、禱告、冥思、念佛、打坐等等。有些人受到文學作品或音樂所感動,有些人選擇接近大自然。精神層面的更新需要時間,是屬於第二類事務。

作家葛登(Arthur Gordon)曾描述他個人心靈重建的親身歷程,如下:『他一度感覺人生乏味,意志消沉,靈感枯竭。不得不求助醫生。

檢查之後,一切正常。醫生建議他做一次心靈之旅。到幼年時最喜愛的地方渡假一日。這一天,可以進食,但禁止說話、閱讀、寫作或聽音樂、收音機,然後醫生開了四張處方,吩咐他分別在九時、十二時、下午三時與六時拆閱。

第二天,葛登如約來到最心愛的海灘,打開第一張處方,上面寫著:「仔細聆聽。」他的第一個反應是:「難道醫師瘋了不成?我豈能連續呆坐三小時?」但葛登仍遵循處方,耐心的傾聽四方。

他聽到海浪聲、鳥聲,不久又發現起初未注意的許多聲音。一邊聆聽,一邊想起小時候大海教給他要有耐心、尊重萬物,以及息息相關等觀念。他逐漸聽到往日熟悉的聲音,也聽出沉寂,心中逐漸平靜下來。

中午,他打開第二張處方:「設法回顧。」回顧什麼?也許是童年,也許是往日美好的時光,於是他開始從記憶中挖起點點滴滴的樂事,設法回憶每個細節,心中漸漸升起一股溫緩感覺。

三點鐘,他打開第三張處方。前兩張處方還不難辦到,這一張「檢討動機」,卻不容易。

起初,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,在追求成功、受人肯定與安全感的驅使下,他不得不採取某些舉動。可是再仔細想,這些動機並不如此正當,或許這正是他陷入低潮的原因。

一一回顧過去愉快、滿足的生活之後,他終於找到答案。

他寫道:「我突然領悟到,動機不正,諸事便不順。不論郵差、美髮師、保險推銷員或家庭主婦,只要自認是為人服務,都能把工作做好;若是為了私利,就不能夠如此成功。這是不變的真理。」

到了六點,打開第四張處方簽:「把憂愁埋進沙裡。」他跪下在沙灘上,用貝殼啐片寫下幾個字,然後轉身離去,頭也不回。因為他知道,潮水會湧上來。

欲滌除心靈上的塵埃,其實沒有那麼困難,只要將人生的意義與方向想透澈,消除妄想與雜念,心靈就會像一盞明燈,指引我們積極進取。

(3) 智力層面:不要停止自我教養

通常心智發展與學習活動都在正規教育中進行,一旦離開學校,許多人就不再認真學習,不再閱讀嚴肅的書籍,從不在工作之外求知,從不分析思考,把大部分時間浪費在電視與怡樂上。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,莫過於養成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,進而效法偉人。寫作是砥礪自我的另一個有效途徑,記下個人的心得、經歷、思想,可藉以釐清思路,增進思考力。

(4) 社會/情感層面:歷練待人處事

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面小鏡子,反映出身邊人的想法、判斷和思維模式;同樣的,也由鏡中獲知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,這就是『社會之鏡』。它是由周圍人的輿論、認知和思維共同制定的,每個人的潛意識都離不開這個思維。

但我們可以反映出他人的真實形象,肯定他們積極性和責任心,幫助他們改變行為模式,成為講原則、懂判斷、獨力自主的人。『富足心態』讓我們意識到,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,並不會貶低自己,反而會使我們更強大,因此它增加了與其他主動積極者的交往機會。
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有時候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,卻有另一個人相信你,進一步他改變了你,這不是人生重大轉變嗎?反過來,你不是也可以肯定別人的正面形象嗎?假設有人正在社會鏡子的引導下,日益頹廢和消沉,這時候你能表現出對他的信任,以同理心傾聽他的心聲,鼓勵他積極處世,這樣一來,他就會在你的幫助下振作起來。

我們越擅長發掘別人的潛力,就越能在配偶、子女、同事和雇員身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,而不是記憶力。我們不應該給他們『貼標籤』,與他們共事需全新『打量』他們,幫助他們去獨立和實現自我,再進一步建立起美滿、豐富和卓越的人際關係。

賽來博士:「健康長壽的快樂一生,必須來自有意義的生活與貢獻,這不僅為自己注入活力與成就感,也能造福他人,信仰是:『贏得鄰人的敬愛』。」

在英國有一個常常被人津津樂道的例子:『由於電腦程式設計出錯誤,將一班稱為「聰明」的學生,與一班「愚笨」學生互相調換了,好班變壞班,壞班卻變成好班。學年剛開始時,老師都根據電腦報告衡量學生的程度。

校方在五個月之後才發現這項錯誤,於是將錯就錯,先對兩班學生做個測驗,再公布真相。沒想到,測驗結果出人意外,被列為壞班的「聰明」孩子。智力測驗的成績卻大幅退步,因為老師視為他們雖然頭腦聰明,但不肯合作,是難以管教的學生。沒想到教師對他們的誤解,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。

反觀好班的「」孩子,成績卻提高許多,因為他們被當為聰明孩子對待,老師的熱情、樂觀態度都反映出對他們的期待,並實現其成果。

校方問「」班(笨孩子)的老師們,開學初的幾個星期情況如何,他們答道:「不知怎麼回事,他們既然是聰明的孩子,為何教不會?可能是我們教的方法不奏效,只好改變。」既然電腦顯示他們都是聰明的,反應不好,那一定是教學方法出問題,所以老師們積極的改進方法。事實證明,表面上的學習障礙,其實是教師死板僵化所造成。

、平衡自我更新準則:維持產能平衡

(1) 個人平衡更新

自我提升的過程裡:身體、心靈、智力與社會情感等四個層面都很重要,忽視任何一個層面,對其他層面都會產生消極影響。

身體層面的自我更新等同於強化個人願景(習慣一)。它可增強積極性、自我意識和獨立意志,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自由的,不需要被動承受他人行為的後果,這是鍛鍊身體最大的好處。

心靈層面的自我更新(習慣二)。它幫助我們依照想像力和良知行事,深入認識個人思維和價值觀,確定核心的正確價值原則。確定自己生活中的使命、改變思維和行為模式。心靈層面的更新會讓個人生活會變得更豐富。

智力層面的更新相當於強化自我管理(習慣三)。它幫助做計劃時能專注於第二類事務,優先安排能夠有效分配時間與精力。不斷接受教育幫助你鞏固知識基礎,增加選擇範圍。穩定的經濟基礎並非來自工作,而是擁有創造財富的產能(思考、學習、創造、調整)。真正的經濟獨立指的不是家財萬貫,而是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,這是內在的。

每日個人領域的成功』是每天至少用一個小時,實現上述三個層面的自我更新,它是培養七大習慣的關鍵,加強習慣、二、三的能力。

社會情感層面的自我更新是提高內在的安全感,讓你能夠在互賴的環境中,專注自己的影響圈,以知足的心態對待他人,真誠尊重彼此的差異,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興。它是實現與理解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,並在互賴的環境中實踐習慣四、五、六的基礎。這也就是『每日公眾領域的成功』基礎。

(2) 企業平衡更新

企業平衡更新也同樣包含四個層面:身體、精神、智力、社會/情感。分別敘述如下:

企業的『體質』就是財務狀況;『智力』涉及人力資源的開發、培養和運用;『社會/情感』是公關與員工待遇;『心靈』則反映出目標宗旨與原則。健全的企業應該在這四方平衡發展,否則原本有的助力也有可能變為阻力。

許多企業僅發展三個層面,他們確立了服務標準、經濟標準和人際關係標準,但卻忽略了發掘、培養、利用和賞識員工的才能,這種缺憾會讓其領導方式變成善意的獨裁,各部門會產生各種形式的共同牴觸、互相敵對、人員過度流動等深遠而長期的困擾。

如果要達到高效能,無論組織還是個人都需要平衡更新所有層面,任何層面遭到忽視都會產生消極力量,對效能與成長都會產生阻礙。最好在組織和個人的使命宣言中,加入這四個層面的內容,就能為平衡自我更新提供穩定的架構。

(3) 更新中的統合綜效

本書的七個習慣也唯有在身心平衡下運用最佳,因為每個習慣之間,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連,需不斷更新統合綜效。

越是主動積極(習慣一),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的實施自我領導(習慣二)和管理(習慣三);越是有效的管理自己的生活(習慣三),就越能從事越多第二類事務的更新活動(習慣七);越能先理解別人(習慣五),就越能找到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(習慣四和習慣六);越是在培養獨立性的習慣方面加以改進(習慣一、二、三),就越能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下提高效益(習慣四、五、六);而自我更新則是強化所有這些習慣的過程。

愈是主動積極(習慣一),就愈能掌握人生方向(習慣二),有效管理人生(習慣三);能夠不斷砥礪自己(習慣七)的人,方懂得如何了解別人(習慣五),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(習慣四、六);同理,一個人愈獨立(習慣一、二、三),就愈善於與人相處(習慣四、五、六),而磨練自己,則可以提升前六項習慣的境界。

、後言

(1) 聆聽良知的聲音

良知的聲音極其微弱,很容易被淹沒,可是卻又清晰得令人無法遁逃。』人貴自覺,人生應有目標與原則,否則便無異於禽獸,僅為生存與繁殖而活,墮入這種層次的人不是享受生命,而是「受制於」生命。

順著這個良性循環,我們學習、堅持、實踐,並不斷提升;若以為達到其一便已足夠,那是自欺的行為。想持續進步,就要一再重複學習、堅持與實踐的步驟,永不停息。

(2) 刺激與回應的距離
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「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,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,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。」

我一再反啄這句話,它逐漸對我的生活思維產生影響,彷彿我成為自己的旁觀者,目睹自己生活的改變。我開始站在刺激與回應那段距離之間,置身刺激之外來觀察刺激,這種內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,因為我可以選擇回應的方式,還有餘裕影響或改變這種刺激,我甚至能成為刺激本身』。

(3) 提升產能才能致勝

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的安全感,唯有具備良好的思考、學習、創造與適應能力,提升『產能』,才能立於不敗之地。即是『擁有財富,並不代表經濟獨立,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是真正可靠』。

<= 高效能人士的習慣六

=> 回七大習慣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