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五:知彼解己
粘添壽 撰
第八章 習慣五:知彼解己–同理心溝通準則
『我們用同理心傾聽來瞭解對方;用情感存款讓對方願意瞭解你。』
目錄:
一、溝通管道?
(1) 範例一:糊塗醫生
(2) 範例二:母子對話
二、習慣五:知彼解己
(1) 你真的聽懂嗎?
(2) 同理心傾聽
(3) 適時扮演知音人
(4) 解己也講求技巧
三、同理心溝通準則
(1) 傳統自負式回應
(2) 同理心溝通準則
(1) 範例一:糊塗醫生
假設你眼睛不舒服,去看眼科醫生,他只聽了病人說幾句話,就摘下他自己的眼鏡給病人試戴,理由是。
醫生:「我已經戴了十幾年,效果很好,就給你吧!反正我家還有一副。」
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,可是醫師卻說:「我戴得很好,你再試試,別心慌。」
病人:「可是我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。」
醫生:「只要有信心,你一定看得到的。」
經病人一再抗議,醫師惱羞成怒:「算我倒楣,好心沒有好報。」
討論:與人溝通時,常常犯下這種亂下斷語的毛病,喜歡用自己理解的,或自己的經驗,套在對方的身上,再去告訴他該怎麼做。我們都知道那是行不通的,但誰都脫離不了這種習慣。因此,建立良好的『溝通管道』是很不容易的。
(2) 範例二:母子對話
母:「寶貝兒子,跟我說你怎麼想,我知道很不容易,但我儘量去理解它。」
子:「可是,媽媽,我不知道怎麼說,你一定說我很傻。」
母:「不會的,告訴我吧!兒子,這世上還有誰比媽媽更關心你呢?媽媽希望你開心,你到底為什麼不高興呢?」
子:「那好,我老實說,我不想上學了。」
母:「什麼?」媽媽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「你說什麼?你不想上學?為了讓你上學,我們做了那麼大的犧牲!接受教育是為了你的將來打算,如果你能像姐姐那麼用功的話,成績一定會好起來,那樣你就會喜歡上學。我們跟你講多少次了,一定要認真學習。你的能力很強,只是不願意努力而已,要積極向上才可以啊!」
沉默中 …
母:「說吧!跟我說你到底是怎麼想的!」
討論:我們總是就匆匆下結論,缺乏耐心去傾聽、去診斷、去深入了解問題的癥結。習慣用看似慈悲且友善的口吻去建議對方,那是另一種無知的傷害。因此我們認為『知彼解己』,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課題。
(1) 品德與溝通
如果你想對我有影響力,首先要了解我,要做到這一點不能只靠技巧,而是需你『由內而外』衷心保持誠信原則,我才能敞開心胸讓相信你。如果我發現你為了影響我,而特地採用某種技巧的話,我就會有受騙的感覺,更不會相信你,對你有所防備,這樣你要瞭解我會更加困難。
你的影響力來自你的品德,才能建立起溝通的作用。隨著你的品行,久而久之,我自然就會相信你或不信任你,以及你對我所做的一切是否是真心的。如果,你表裡不一且巧言令色、充滿算計,是很難讓人敞開心扉與你交往,更何況溝通呢?
基本上溝通路徑有:讀、寫、聽、說等四種方式,但你有多少時間使用這四種交流,如能夠應用得當的話,對你的效能至關重要。我們從小到大,接受的教育都偏向於讀與寫的訓練,僅有少部分說的能力,而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去『聽』,因此,對『聽』的能力更是不足。不僅如此,能聽得懂別人說話,尤其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『傾聽』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(2) 同理心傾聽
所謂『同理心傾聽』(Empathic Listening),即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『聽』,而且要很認真去『傾聽』才能感同身受,才能瞭解對方說什麼。
『知彼』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。在一般溝通情境下,大部分人都想盡辦法要對方了解自己的意思,而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如何,常見的情景是雙方都在講話,沒有人在聽。在完全沒有了解對方的意願,常聽到下面口語:
「是的,我知道你的感受。」
「我也有類似經驗,我的經驗是 …。」
我們『聽』的目地,總是找機會把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對方,並不是真正想『瞭解』對方的聽。尤其在家庭裡,如果與兒子、女兒或配偶之間的溝通出問題時,他們通常的反應就是:『他就是不瞭解我。』,從來沒有意願去瞭解對方。
我們將一般情況下的聆聽分為下列五個層次:
* 聽而不聞:如耳邊風,不聽別人說話。*
* 虛應了事:略有反應,其實心不在焉。
* 選擇性的聽:只聽符合自己口味的。
* 專注傾聽:每句話都進入大腦,但是否聽出真意,值得懷疑。
* 同理心傾聽:同理心傾聽是指理解為目的的傾聽,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,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。
『同理心』不是『同情心』,『同情心傾聽』是一種認同和判斷形式,適合用來表達感情和做出回應,卻容易養成對方的依賴性。『同理心傾聽』的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,而是要在感情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對方。
『同理心傾聽』不只是理解個別詞句而已。據專家統計,人際溝通僅有十分之一透過語言來進行,三成取決於音調與聲音,其餘六成則靠肢體語言。所以,同理心傾聽不僅做要耳到,還要眼到、心到,用眼睛去觀察,用心靈去體會。
『同理心傾聽』能給人提供一種『心理空氣』。假設你在房間裡,它的空氣全部被抽走,此時,在你的慾望裡除了『新鮮空氣』外,已沒有其它需求,因只有空氣能讓你繼續生存。同樣的,當你的思維進入繁雜無序、糾葛難纏的情況下,會有胸悶窒息的感覺,此時非常需要被人理解、肯定、認可與欣賞等等,這些如同新鮮空氣一樣,得以紓解你的胸懷,則稱之為『心理空氣』。
若當你能帶著同理心傾聽他人說話,便可以提供對方心理空氣,滿足對方精神上需要,這時候你才能集中心力解決問題與發揮影響力。
『同理心傾聽』也是一種情感投資,是有風險的。因為,你需準備被對方影響,才能深入到同理心傾聽的階段,而這是需要足夠的安全感保護。因為,此時你會變成很脆弱,情感意識很容易被汙染,對方悲哀心情你也跟著悲哀,對方快樂你也跟著快樂,對方瘋狂你也跟著瘋狂。
從某種意義來說,這是很矛盾的,因為在影響對方之前,你必須先被影響,才能正理解對方。所以說,習慣一、二、和三的基礎,幫你保持核心不變,即以原則為中心,以堅實有力的心,去應付外來干擾,勿使墮入脆弱的情感。
(A) 範例一:父親的困惑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有個父親對我說:「我不了解我兒子,他就是不願意聽我的說話。」
我說:「我重複一下,你說你不了解你的兒子,因為他不願聽你說話?」
「是的。」他回答。
我問:「你是說,因為孩子不肯聽你說話,所以你不了解他?」
「對啊!」
我提醒他:「如果你想明白一個人,那就應該聽他說話才對啊!」
他楞了一段時間,才恍然大悟:「唉!沒錯,但我是過來人,很瞭解他的處境,真的想不通,他為什麼不聽我講呢?」
事實上,這個人根本不知道他兒子在想甚麼,他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全世界的人。』
研討:一般在交談溝通時,除非對方要求要你聽他的意見,你才會認真去聽。雖然你聽了,但也不是真正想理解對方,而是只想如何做回應。也就是說,一般人聆聽的目的,是為了做出最貼切的反應,根本不是想了解對方,我們通常認為,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樣,用自己的心即可度人之腹。
(B) 範例二:最佳談判技巧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有一次,我在芝加哥主持研習,正好教授『心理空氣』觀念,我要求每位學員當晚實際應用一下。第二天,其中一份心得報告如下:
昨晚有一大筆不動產買賣已到最後談判關頭,這次芝加哥之行,希望能順便達成交易。於是我和業主、律師以及另一位房地產經紀人(他們的替代方案)共聚一堂,但會議開始時情勢對我很不利。
我對這筆買賣已投入半年的時間,成敗在此一舉,因此心中慌張至極。我用盡一切推銷技巧,想盡辦法拖延,但對方卻覺得此事已拖延太久,不如當機立斷。
逼不得已,我姑且應用白天學到的原則,試著去了解對方,反正這已是最後一搏。
我儘量以同理心設想業者可能的需要與考慮,然後明白的告訴對方,由他判斷我究竟瞭解多少。如此你來我往,我愈說出他的心事,他吐露得愈多。
最後,話才講到一半,他突然站起來,撥電話給他的妻子。就這樣,我贏得合約。
當時我倘目結舌,直到現在都還不確定發生了什麼事。』
研討:這位學員給那對方『心理空氣』,讓對方能暢言所談。對方已確定他能理解自己的需求,無形中,就對他產生信心,交易就這樣談成了。聽起好像很神奇,但人際關係就是這樣子,不要想得太複雜。
(3) 適時扮演知音人
但許多情況下,你不用講只要認真的『傾聽』,儘量引導對方繼續講,建立好的『心理空氣』讓他願意講,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如果你能適時扮演知音人,提供對方『講』的機會,這就是最好『知彼解己』的途徑。尤其,對於關係密切的人,和他分享經驗將大有助於溝通。
(A) 範例:心理空氣
有位主管深諳此道,他的部屬告訴作者(科維博士):『我們公司規模不大,有一次跟一家全國性金融機構洽談合約。對方來勢洶洶,組織了一個八人的代表團。
本公司也打定主意,若無法達成雙方互利的協議,即使生意再大也寧可放棄。我們總經理首先開誠布公的說:「請根據你們的意願擬定草約,好讓我們明白你們的需求與想法。」
這出乎對方的意外,他們相當感動。
三天後,草約果然擬好,總經理也逐一與對方交換意見,直到彼此都確定對方瞭解已方的立場。原本劍拔弩張的局面化為一團和氣,對方談判人員很爽快的說:「這筆生意就這樣敲定,儘管開價,然後簽約」。』
研討:有時候,不需要任何解釋,只要能讓對方暢所欲言,就足以釐清問題,甚至找到答案。心情不好的時候,更需要善解人意的聽眾,如果你能適時扮演這種角色,將會驚訝對方毫無保留的說出來。但前提是,你必須真心誠意為對方著想,不存私心欺騙,甚至不必形諸言語,僅僅一分心意就足以感動對方。
當你時常認真傾聽之後,你會發現自己的感知成長非常的大。即是你有願意去傾聽各類型的人,如以配偶為中心的、以金錢為中心的、精神世界是多采多姿的、精神世界是一片荒涼的、看問題的角度有高度形象的、有整體性和感性右腦思維的、有邏輯性強善於分析左腦思維的、等人敘述他們的心聲。如此之下,你對『知彼』的能力將會提高許多。
(4) 尋找被瞭解途徑 – 解己
記住『了解對方之後,才能獲得對方的理解』。習慣五的第二部分就是如何獲得對方理解,這也是謀求雙贏之道所不可或缺的。
如何尋求對方瞭解自己?除了需要有勇氣表達自己之外,更需要有誠信品德讓對方相信,僅靠語言表達能力來信口開河是無效的。古希臘人有一種很典型的哲學觀念,即品德第一,感情第二,理性第三,此概念也可讓人相信且理解我們。
品德是你個人的可信度,是他人對你的誠信和能力的認可,是人們對你的信任,是你的情感帳戶。感情指的是你的同理能力,是感性的,說明你能通過交流迅速讓人瞭解你的情感。理性是你的邏輯能力,即合理表達自己的能力。
至於如何表達自己,說服別人,重要的是:『需理解對方的思路,以及他所擔憂的事情的前提下表達。』那麼可信度會大大提升。
(A) 範例:欠缺同理心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有位朋友曾向我抱怨,他向主管提醒須檢討管理方式,可是對方並不接受。
他問我:「那位主管對自己的缺點心知肚明,為什麼死不認錯?」
我:「你覺得你的話具有說服力嗎?」
「我覺得有。」
我:「果真如此嗎?天下哪有這種道理,推銷不成反而要顧客自我檢討?推銷員應該想盡辦法改進銷售技術才對。你是否曾設身處地為他著想?有沒有做點準備,設法表達得更令人信服,你願意花這麼大的功夫嗎?」
他反問:「我憑什麼要?」
我:「你希望他大幅改變,自己卻吝於花費心力?」
他覺得投資太大,不值得付出。
研討:其實,這種情況非常普遍,許多人喜歡建議他人,要求他人改變,卻說不出具體原因,或不願做功課收集相關資料。『解己』就是要讓對方知道你想什麼?你提供了什麼?如此才能進行溝通,如果你不願意花費精神讓他人理解,此溝通是沒有意義的。
利用『同理心傾聽』充分理解對方之後,無形中就會建立『心理空氣』讓對方願意挖出內心深層意見。但我們還需要以同理心來回應相關問題,則稱為『同理心溝通』,以下舉例說明之。
(1) 傳統自負式應答
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,總是關聯著自我的經歷與意識,因此往往會有下列四種『自負式應答』的傾向:
* 價值判斷:對方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。
* 追根究底: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對方的隱私。
* 好為人師:以自己的經驗給對方提出忠告。
* 想當然耳: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來衡量對方。
最主要的現象是,用自己的思維去推論對方的想法,或是想盡辦法將自己的經驗套入對方的腦袋,這注定要失敗的。
* 範例一:父子對話(棕色小括號內為父親的表現)(藍色小括弧內為孩子的想法)
子:「上學真是無聊透了!」(我想引起注意,與人談談心事。)
父:「怎麼回事?」(追根究底) (父親有興趣聽,真好。)
子:「學的都是那些不實用的東西。」(我在學校出了問題,心裡好煩)
父:「現在的卻看不出好處,我當年也有這種想法。」(好為師表) (哇!又提當年勇了,我可不想聽,誰在乎他當年求學有多辛苦,我現在只關心自己的問題。)
父:「可是現在還覺得蠻有用的,你就忍耐一下吧!」(時間解決不了我的問題,但願我能說出口,把問題攤開來講。)
子:「我已經耗十年了,難道學 X+Y 能讓我學會修車嗎?」
父:「修車?別開玩笑了」(價值判斷) (他不喜歡我當修車工,不贊成休學,我必須提出理論根據。)
子:「我不是開玩笑,我同學張真輟學學修車,現在收入不少,這才有用啊!」
父:「現在或許如此,以後他就後悔了。」(好為師表) (糟糕!又開始說教了。)「你不會喜歡修車的。」(爸! 你怎麼知道我的想法?)「好好念書,將來不怕找不到好的工作。」
子:「我不知道,可是張真現在很成功。」(他沒有念完高中,可是混得不錯。)
父:「你已盡了全力嗎?」(又開始顧左右而言他,但願爸能聽我說,我有事跟你說)「這所高中是名校,應該差不到哪裡。」(好為人師、價值判斷。) (唉!又轉話了,我想談我的問題。)
子:「可是同學們都有同感。」(我是有根據的,不是隨便亂講。)
父:「你知道不知道,把你養這麼大,媽媽和我犧牲了多少?」(又是老套,想讓我感到羞愧。學校很棒,爸媽也很了不起,只有我是混蛋。)「都讀到高二了,不許半途而廢。」(價值判斷)
子:「我知道你們犧牲很大,可是不值得。」(你們根本不了解我。)
父:「你應該多讀書,少玩電動遊戲!」(好為人師;價值判斷) (問題不在這裡。爸,你根本不了解我,講也講不通,根本不應該跟你談的。)
子:「爸,唉!算了,多說無用。」
上述範例充分顯示有效的溝通是多麼不容易,了解他人又是多麼重要。正確的溝通方式也就是同理心傾聽。
(2) 同理心溝通準則
需拋棄自我思維,找出對方的思維再將其導入自己的腦袋,才能真正體會對方所表達的意思,可分為四個階段進行。
* 第一階段,複述語句,至少能讓對方知道你已專心傾聽。
子:「上學真是無聊透了!」
父:「你已受不了,覺得上學太無聊。」
* 第二階段,加入解釋,完全用自己的詞句表達,但仍用左腦的邏輯思維去理解它的意思。
父:「你不想上學了。」
* 第三階段,加入個人的感覺,右腦發揮作用。此時聽者所注意的已不再僅是言語內容,也開始體會對方的心情,將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。
父:「你覺得有挫折感。」
* 第四階段,既加以解釋,又帶有感情,左右腦並用。
父:「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?」
運用這四種階段的方式溝通,不僅能了解對方,更能幫助對方認清自己,勇於表達。
* 範例二:同理心溝通 – 延續上述父子對話範例,但父親採用『同理心溝通方式』(小括號內註明孩子的想法)
子:「上學真是無聊透了!」(我想引人注意,與人談談心事)
父:「學校讓你有很深的挫折感?」(對,這正是我的感覺。)
子:「沒錯!學校教的東西根本不實用。」
父:「你覺得讀書對你沒什麼用嗎?」(想想看,我是那麼說嗎?)
子:「對!學校教的不一定有用,你看張真,他現在修車技術一流,這才有用。」
父:「你學得他選擇正確?」(嗯 …)
子:「嗯,現在看起確實不錯,收入也很好,可是幾年後,或許會後悔。」
父:「你認為他將來會覺得現在的決定是錯誤的。」
子:「一定會的,目前社會裡,教育程度不高是很吃虧的。」
父:「教育很重要。」
子:「對,如果高中都沒畢業,一定找不到工作,也上不了大學。但我有一件事很困擾,你不會告訴媽媽吧!」
父:「你不想讓媽媽知道?」
子:「也沒關係,跟她說也無妨,反正她遲早會知道的。今天學校舉行閱讀能力測試,結果我只有小學程度,可是我已經高二了。」
兒子終於吐露真言,原來他擔心閱讀能力不如人。此時才是父親發揮影響力,提供意見的時候。不過,在開導過程中也要注意孩子的表達訊息,若是合理就順水推舟,若出現情緒化反應,就必須仔細聆聽。他倆繼續溝通如下:
父:「我有個構想,也許你可以上補習班加強閱讀能力。」
子:「我已經打聽過了!可是每週上課要好幾個晚上。」
父親意識到這是情緒反應,又恢復同理心的傾聽。
父:「補習的代價太高了嗎?」
子:「我已答應同學,晚上另有安排。」
父:「你不想食言?」
子:「不過補習如果有效,我可以想辦法跟同學約定改期。」
父:「你覺得有效嗎?」
孩子又恢復理性,父親則再次扮演導師的角色。希望你/我都能隨時用這種『同理心溝通』方法,秘訣很簡單:
* 不要隨便下結論,少開口。
* 引導對方說出心裡的話。
* 再適時給予建議。
=> 高效能人士的習慣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