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一:主動積極
粘添壽 撰
第三章 習慣一:主動積極 – 個人視野準則
『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自主選擇、主動出擊之能力。』
目錄:
一、被動消極的思維
(1) 社會之鏡
(2) 被動的思維
(3) 消極的語言
二、主動積極的思維
(1) 人類終極自由
(2) 積極的思維
(3) 還要採取主動
三、習慣一:主動積極
(1) 由內而外的主動積極
(2) 做出承諾且信守承諾
四、個人視野準則:專注影響圈
(1) 關注圈與影響圈
(2) 專注影響圈事務
(3) 影響圈內事務類別
(4) 公眾人物的影響圈
(1) 社會之鏡
我們都在社會的大鍋爐中成長,社會的風氣無形中塑造一個特殊的共同思維,即是『社會思維』。隨著各地方的社會風氣、經濟成長、文化程度、、等,所產生的社會思維將有所不同。你成長在某個社會底下,是很難脫離該思維的束搏。
比如,你生長於海邊漁村裡,村民大多是出海捕魚維生,在此社會環境充滿冒險患難,勇於挑戰的精神;但也具有殘暴粗魯、快欲恩仇的特質,你在此環境下成長,無形中就會受到某些薰染。
另外,你如果生長於山上農村家庭,當地村民大多種植果樹、蔬菜為主,在此社會環境充滿溫馨和祥氣氛,等待植物慢慢的成長。如此,村民大多溫柔體貼、慈悲為懷,但村民可能較不具有突破習俗、冒險犯難之精神。因為,變更農業種植方法可能快則半年、慢則需要數年才能看到結果,如果發生錯誤的話,要重新來過可能要一段很長的時間。因此,無論種植方法、培育方法大多沿襲前人、不敢突變。
你在某種社會思維環境下成長,無形中塑造了你的品性、道德、以及邏輯推演,然而卻渾然不知它到底合適不合適,到底是否違背倫理道德? 更徹底的說,你隨時隨地都在模仿他人,學習他人的過去經驗,因為,那是最容易被社會認同的行為,而不會考慮它是否合乎倫理道德。
因此,在你心中沒有中心思維可依循,你很難判斷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,大多從別人的眼光中看到了自己,這就是『社會之鏡』,它可能給你的評語如下:
* 你是奮力向上的人。
* 你是個慈悲善良的人。
* 你可以成為藝術家。
* 你是脾氣暴躁、缺乏友善的人。
* 我不相信你會取勝。
* 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。
相信這些評語都不是真正的你,僅能反映出說話者對你的想法而已,到底你是什麼樣的人呢?你能看清自己嗎?
(2) 被動的思維
依照作者(科維博士)的研究,影響你的社會地圖有三個主要決定論,有時是單獨影響,有時混合影響你的思維,如下:
A. 『基因決定論』:認為人的本性是由祖先遺傳得來的。譬如,你脾氣不好,是由祖先遺傳的 DNA 與生俱來的。
B. 『心理決定論』:強調是由家庭教育而來的。譬如,你總是不敢在人前出頭,每次犯錯都內疚不已,可能是父母教育方式過於嚴厲,或童年受到創傷所造成的。當你幼小需要別人關懷時,心靈上遭受創傷,長大後忘不了因表現不好遭受懲罰與排斥的困境,導致個性比較畏縮。
C. 『環境決定論』:主張社會環境決定人的本性。在我們成長中,無形中受到主管、配偶、同事、朋友、叛逆期子女、經濟狀況,乃至國家政策所影響。
當我們遭受刺激時,就會依照上述三種決定論做反應。這是隨著外在環境所影響,自己並沒有自主能力,因此稱為『被動消極模式』,如下圖:
我們可以發現除了『基因決定論』以外,其它兩個因素都跟『社會思維』有關,為什麼呢?社會思維裡包羅萬象,裡面有積極的、消極的、慈悲的、殘暴的、寬容的、吝嗇的、等等因素,人生百態都在裡面。這些因素都很可培養不同思維特質的人,但世人的通病就是喜歡選擇簡單,且容易的行為來模仿。選擇主動積極行為可能要費許多功夫,選擇消極被動的行為可能較容易多了,反正兩類型都是社會大眾所認同的。
如果你缺乏主動積極精神的培養,在社會思維的大染缸裡,你很容易的走向被動消極態度而不自覺,因為,它較簡單容易執行。你的想法是『反正大家都是這樣,我這樣做也不違背社會規範。』
(3) 消極的語言
思維意識決定了行為態度,如果仔細聆聽我們所說的話,從中可以就可以理解我們思維所繪出的人格地圖,到底是積極性或消極性,譬如:
* 我就是這樣做事的。 (我天生如此,這輩子改不掉了。)
* 他把我氣瘋了。 (責任不在我,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緒。)
* 我根本沒有時間做。 (又是外界因素 – 時間控制了我。)
* 如果我妻子能更有耐心就好的。 (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的效能)
* 我只能這樣做。 (意味著受迫於環境或他人。)
個人的思維造就你成為積極或消極個性,然而消極個性大多來自社會思維所影響;相反的,積極個性者大多擁有較高自主能力,較不遷就於社會思維。如果你要成為一位主動積極的人士,則必須從轉換你的思維,從語意中隨時警惕自己的態度。
(1) 人類終極自由
『人類終極自由』是由法蘭克在納粹集中營所領悟出來的道理。他身為猶太人,在第二次大戰期間被德國納粹關入死亡集中營,他的父母、妻子與兄弟都死於納粹的魔掌,只剩下一個妹妹。他本人也飽受凌厲汙辱與酷刑。有一天,他獨處於狹小的囚室裡,突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。雖然納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環境、摧殘他的肉體,但他的『自我意識』卻是獨立了,且不容摧殘,還有自由選擇的權利,後來稱之為『人類終極自由』。
『人類終極自由』表示人類無論肉體、精神上受到極致束縛或痛苦當中,還是有自由選擇接受的權利。譬如,癌症末期的病人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,比如:(a) 他選擇天天過著恐懼等待死亡的來臨,則是選擇痛苦;(b)如果他能每天很慶幸的多活一天,則是選擇快樂。因此,選擇痛苦或快樂則表示思維上是否具有積極性。
(2) 積極的思維
主動積極就是當發生某種事情時,你有自主能力來思考如何來處理。即是,在『刺激與回應』之間有足夠的空隙讓你自由選擇。依據法蘭克後來研究,人類需具有下列四種天賦才有選擇之能力,如下圖所示:
A. 自我意識:由內而外自我檢視的能力。能清楚了解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倫理,也知道怎麼做才合常理的能力。譬如,我有一次參加單車長程挑戰活動,途中經過往關子嶺的咖啡公路上,當時正逢龍眼成熟時,滿山滿谷的成熟龍眼讓又餓又渴的我很想摘下來吃,但『自我意識』告訴我,這是偷竊的行為,是不可以的。
B. 想像力:即是超越當前現實的環境,轉換思維在頭腦裡進行創造的能力。譬如,你登山迷路等待救援的時候,在飢寒交加之下,如果你能想像在這美麗的山谷裡享受微微清風中,正在享用豐富的午餐,讓那溫馨快樂的心情充滿全身,如此選擇,等待的時刻可能會比較好過。
C. 良知:即是明辨是非,堅持行為原則,判斷思想、言行正確的能力。譬如,我向來不喜歡你弟弟,他時常跟我唱反調,有天我不小心打破了媽媽的化粧鏡子。媽媽一直責怪弟弟,因時常他動作粗魯,前天才打破一個美麗的花瓶,認定一定又是他。我如果選擇沉默則無事;如果我選擇誠實,則被罵的人換是我,但『良知』告訴我該被罵。
D. 獨立意志:不受外力影響而能獨立判斷而行事的能力。比如,有次家庭旅遊發生很大的爭執,父親建議到阿里山登山看日出,媽媽建議到澎湖搭船遊離島。家中各有支持者,雙方都希望我能投他們一票。我也在討好媽媽和爸爸兩者之間為難。但我的獨立意志告訴我,我應該選擇阿里山,因為我本來就喜歡登山活動,不會因別人的意識改變了我。
因此,如何養成『主動積極』的習慣,就必須由上述四個能力著手。即是,你須隨時內在思考培養自我意識;隨侍轉換思維讓你有創造能力;隨時檢視自己品德使具有良知的修養;保持堅強意志不隨便被人左右,讓自己擁有獨立意志。在刺激與回應之間,就有能力自主選擇回應的方法。
(3) 還要採取主動
對一個高效能人士來講,僅保持積極態度是不夠的,還要『主動』。即是要養成不但積極還要主動出擊的『主動積極』習慣,這必須有極大的勇氣與智慧才能達成。
A. 具有主動積極的人,問題還未發生之前,必須主動去防禦它;或問題已發生後,能主動出面處理善後。因此,主動積極並不是愛出風頭、雜亂無章,而是有條有理按部就班的處理能力。
B. 主動積極不僅是行事的態度,還意味著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;個人的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,而不是外在環境;更會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與責任感。
C. 責任感(Responsible)從詞句來看是『可以回應』的意思,有責任感表示具有選擇回應的能力。因此,主動積極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、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。
我們不僅要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,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。大多數人只是坐著等待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,事實上,無論要找好的工作或適合的職位,都要靠自己主動積極去爭取,而不是坐享其成。積極的人只要找到目標會立即行動,並且一貫的堅持遵循正確原則,確保工作順利完成。
(1) 由內而外的思維
一般人會把外在環境看成問題癥結,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問題。這是我們已被外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利,這是『由外而內』的思維方式,依賴外在環境來改變個人的做法。然而,主動積極的作法是『由內而外』的改變,即是先改變個人的行為,讓自己變得更充實、更具有創造力,然後再去改變環境或影響他人。
譬如,婚姻出現了裂痕時,『由外而內』思維只顧著揭發對方的過錯,這種強調『錯不在我』的觀念,就表現出你是連自己都無法保護的受害者,自然談不上可以影響對方;且不斷的指責對方不但無法使人改善,反而會令人惱羞成怒。
『由內而外』的策略是從自身能控制的方面著手,即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,努力成為模範的妻子或丈夫,給對方無條件的愛與支持。我們當然也希望對方也能感受這份苦心,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。不過對方的反應如何,並非重點所在。
如果遇到無能為力的狀況,也是要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,無論快樂或不快樂,同樣保持主動積極的態度。有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控制,比如天氣狀況,我們仍能保持內心的愉快,不會環境因素所影響。即是,對力所不能及之事泰然處之;對於能夠改變的事則全力以赴。
(2) 做出承諾且信守諾言
主動積極的人最明顯是對自己或別人有所承諾後,則『從不食言』。承諾也是成長的精髓。『自我意識與良知』的天賦讓我們能夠自我檢討,發現有待改進的地方,則利用『想像力與獨立意志』充分發揮潛能,來改善缺點。四種天賦讓我們建立了主動積極的特質:(1)做出承諾,並信守承諾;(2)確立目標,並付諸實行。
主動積極的中心原則是『個人視野準則』,即是將時間與精力集中於自己能力所及的『影響圈』事務,並非能力之外的『關注圈』事務,以下敘述之。
(1) 關注圈與影響圈
世人隨時遭遇許許多多事務困擾著(還有更多我們漠不關心),我們可以將它們分成兩大圈:(如下圖所示)
A. 『關注圈』:個人所關心的,但不一定有切身關係的事物。譬如:天氣變化、股市大盤、烏俄戰爭、美國經濟成長、中國外銷貿易、家庭財務、子女教育、國家政策、地方治安、、、等,可能讓你關心的事務皆是。
B. 『影響圈』:個人的影響力所及的事物,大多是個人『關注圈』內可以控制的事物。譬如:家庭經濟、子女教育、個人身體狀況、公司營運情況、老闆脾氣惡劣、等,大多與你切身有關,或需要立即處理的事務。
(2) 專注『影響圈』事務
被動消極的人則全神貫注於『關注圈』內自己所不能及的事物,比如:天氣變化、烏俄戰爭、八卦新聞、等與切身無關的事物。因為這些事務對自己沒有壓力,僅能舒展情緒而已。
消極的人不敢面對事實,更不願接觸自己所能及的事物,深怕自己要去承擔這些責任。因此,他們緊盯著環境問題、他人的弱點,以及超出個人能力所及的事,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,隨時把自己當作受害者,並不斷的為自己消極行為找藉口。錯誤的焦點消耗了自己的能量,也對自己所能及的事物忽略掉了,造成『影響圈』越來越小,如下圖所示。
主動積極的人專注於自己所能及的事物,比如:孩子教育問題、結婚紀念日派對、父母身體情況、等。他們將精神、體力花費在自己所能夠處理的事,主動去承擔責任,因此他們的『影響圈』範圍將不斷的擴大,也表示他們的能力越來越強,所能克服的困難越來越廣大,如下圖所示。
(3) 影響圈事物與七大習慣
對於影響圈內事務,依個人能力可控制性的範圍區分如下:
A. 可直接控制的事物(與自身行為有關):可以自行處理,或通過培養正確『習慣』來應付的事物。即是透過本書所介紹的習慣一、習慣二及習慣三學習的處理能力。
B.可間接控制的事物(與他人行為有關):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才可完成的事物。方法是改進影響力來解決,譬如,保持雙贏思維,以同理心溝通和尊重差異的態度,來建立雙方溝通管道,以到達協同合作的功能。即是本書所介紹的習慣四、習慣五和習慣六所論述。
C. 無法控制的問題(可能我們能力不足或環境因素):此情況我們只好改變臉部曲線,以微笑、真誠與心平氣和來接受現實,縱使有再多不滿意,也要學習泰然處之,這樣才不至於被問題左右。
無論是能直接控制的、間接控制的、或是無法控制的問題,解決的第一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我們可以改變習慣、技巧和看法,而這些都屬於影響圈範圍內。
(4) 公眾人物的影響圈
某些特殊人物,譬如:總統、影星、歌星等等公眾人物,或是大奸大惡之徒,他們的影響圈可能大於關注圈,所作所為會影響許多人,可能成為他人的模仿對象。如下圖所示。
身為公眾人物已成為許多人(或稱粉絲)的追逐與模仿對象,所作所為的影響層也許超過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,因此,建議這類人物須注意的一舉一動,不然造成的後果也許很難收拾。
<=七大習慣簡介
=> 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