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高效能人士的習慣四:雙贏思維
粘添壽 撰
第七章 習慣四:雙贏思維 – 人際間領導原則
『世間沒有輸/贏,只有雙贏,不能雙贏就放棄。』
目錄:
一、範例:百慕達之旅
二、人際間交往模式
(1) 利人利己
(2) 損人利己
(3) 損己利人
(4) 兩敗俱傷
(5) 獨善其身
(6) 好聚好散
三、不能雙贏就放棄
(1) 什麼選項最好?
(2) 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
四、習慣四:雙贏思維
(1) 誠信正直
(2) 心智成熟
(3) 富足心態
五、人際間領導準則:雙贏原則
(1) 雙贏的關係
(2) 雙贏的協議
(3) 雙贏的制度
(4) 雙贏的流程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『我曾經受聘擔任一家公司的顧問,任務是處理公司內各部門不合作的問題。他深入了解公司狀況後,發現各部門各自為政,明爭暗鬥情況很嚴重。
我請教總裁:「到底為什麼?公司內各部門為何拒絕合作,不合作的風氣是否受到鼓勵?」
總裁回答說:「沒有!相反的,我們訂有獎勵合作的辦法。」
他指著辦公室牆上一幅賽馬圖,每條跑道上代表一位經理領導該單位賽跑,贏的單位招待到百慕達群島旅遊。每週總裁召集所有員工,宣布相互合作的重要性,並公布比賽的進度與成果。』
研討:
* 總裁口頭上要求互助合作,實際上確鼓勵彼此競爭,因為勝利只有一位。是一種零和遊戲,不是雙贏的制度。
* 各單位為了競爭,而互相猜忌當然不會相互合作。
人與人之間交往中,講求的不是技巧,而是人際交往的哲學思維。包含有下列六種模式,也顯示出六種不同的思維。
* 利人利己 (贏/贏) * 兩敗俱傷 (輸/輸)
* 損人利己 (贏/輸) * 獨善其身 (贏)
* 損己利人 (輸/贏) * 好聚好散 (無交易)
(1) 利人利己 (贏/贏)
利人利己即是交易雙方都能得到各自的利益,都能滿意接受協議的結果。在協議過程中,雙方都能為自己著想之時,更不忘他人權益,謀求兩全其美之策,又稱為『雙贏』。雙贏者把生活看成合作舞台,而不是競技場。但大部分人僅考慮自己立場,都用不贏即輸、非強即弱的概念來處理事情。其實世界之大,人人都有立足空間,不見得他人之得就是自己的失,處處有機會以供大家共謀其利。
(2) 損人利己(贏/輸)
此模式的意思是:「我贏就是你輸」。秉持這種信念的人,與他人協議合作時,往往會為了自己利益而欺詐對方;在組織內對待他人,難免會運用本身的權勢、財力、背景或個性來壓迫別人,以求達到目的。
在職場上抱著損人利己心態者,成功的機率相對減少,少有人願意損失自己的利益去成就別人,或屈服別人。他可能利用詐騙伎倆,或趁人之危來達到目的,但這終究是一時的成功,並非長久經營事業的方法。再說,這也是消耗情感存款最嚴重的,你貪得有一次便宜,下次不會有人願意再與你合作。
我們從小由成績、乖巧、比賽、競爭下,非贏即輸的氣氛下成長,造成事事喜歡用勝負來評價是否成功。雖然,在這競爭激烈環境裡,我們需要輸/贏模式,但我們並非隨時都處於競爭模式。譬如,和配偶、孩子、同事、鄰居、朋友競爭。在現實生活中需要互相依賴才得以生存,憑個人的單槍匹馬,單打獨鬥是很辛苦的。很多夢想都需要跟他人合作才得以實現,而輸/贏模式是這種合作的最大障礙。
(3) 損己利人(輸/贏)
沒有比『損己利人』的想法更要不得的,急於討好別人,做個濫好人。這種人的口頭禪如下:
『我輸了!你贏了。』
『就這樣吧!我聽你的。』
『我是寬大的,只要能息事寧人,你做什麼都可以。』
這種人沒有標準、沒有要求、沒有期望、也沒有將來。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反駁他人,去抵禦他人,僅能順從別人的意願行事,看起來好像是個好好先生,其實是個爛好人。
損己利人者,當他們損失利益時,所被壓制的情感並不會消失,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反而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,有些精神疾病就這樣造成的。
許多人會在「損人利己」和「損己利人」兩個極端之間搖擺。這種人大多缺乏自信心,當他處於極度不安全感時,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,則會處於『損己利人』的心態。當他低姿勢擺久了,心有所不甘,就會換上啄啄逼人的『損人利己』姿態;一段時間後,又覺得有罪惡感,再重捨給人為善態度,又回復『損己利人』,但總有一天忍無可忍,再度回復高姿勢。
許多經理人、家長都在這兩種模式間左右搖擺,當他們無法忍受混亂秩序、缺乏目標、紀律鬆散的狀態時,就會傾向於贏/輸模式,之後隨之內疚感日增,又會回到輸/贏模式。而新一輪的憤怒與挫敗再次將他們推向贏/輸模式。
(4) 兩敗俱傷(輸/輸)
兩敗俱傷大多是報復性思維所造成,贏不了對方乾脆與他同歸於盡的意思。為了報復,不惜犧牲自身利益,卻不問是否值得,這只有不夠成熟、掌握不了人生方向才會如此。
最常見現象是由損己利人者轉換到兩敗俱傷者的情況較多。譬如,夫妻之間妻子太過依賴丈夫,所有意見都是以丈夫為主,甚至願意損失自己的利益而成就丈夫,因此,她對丈夫即是損己利人思維。但當她有一天發現丈夫有出軌現象,她會倍加失落感,即可能對丈夫的態度轉換成兩敗俱傷。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我認識一對離異的夫妻,丈夫奉法官之命出售財產,把所得一半分給前妻。為了報復,他寧可把市價一萬美元的汽車,賤賣五十美元賣出,好讓妻子只得二十五美元。待妻子向法院抗議才發現,丈夫把所有財產都廉價售出』
(5) 獨善其身(贏)
這是一種常見的思維,這種人的態度是別人怎樣都無所謂,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如願以償。他們只在意自己的利益,當競爭和對抗的意義不大時,就會撤手不管,別人的事就留給他們自己去煩惱吧!即是「個人自掃門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」的概念。
(6) 好聚好散(無交易)
好聚好散的意思是,雙方無法達成協議時,不如放棄交易,也就是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」。既然雙方觀念分歧過大,與其事後失望、衝突,不如一開始就認清事實,放棄交易。心中留有退路,會感覺輕鬆無比,更不必要耍手段、施壓力,迫使對方就範。坦誠相見,更有助於發掘及解決問題,即使買賣不成,仁義還在,或許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。
(1) 什麼選項最好?
若問上述六種觀念何者為正確,答案是:視情況而定。我們人在世上隨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各種角色所應持有的態度當然有所不同。譬如,參加競賽活動時,應該抱著非贏即輸的『損人利己』的概念;又參加慈善募捐時,那可能採用『損己利人』的概念,不失點荷包可能很難走出去吧;在家庭裡,妻子有時候想偷點甜頭,你可要『損己利人』委屈一下,不然日子可能不好過。不要教條式把某一種模式應用到所有情況下。
(2)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
雖然如此,但在無論在工作上、家庭裡、朋友之間還是需要保持雙贏的互賴思維。任何非雙贏的解決方案,都不是最好的,因為它們將對長遠的關係,產生不利的影響,你必須慎重評估這些影響的代價。如果你無法同對方達成雙贏的協議,那麼最好選擇放棄。
『所謂強者,是既有意志,又能等待時機。』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曾經有一家小型軟體公司對我說:「本公司曾受聘一家銀行,設計一套新軟體,合約一簽就是五年。沒想到,一個月後,他們總裁換人,新總裁對我們公司產品有意見,員工也感到難以適應,於事他們要求更改合約。
* 其實當時本公司財務狀況已不是很好,為了生存,我大可堅持依約行事,可是這樣可能損人卻不一定利己。既然不能讓顧客滿意,我同意取消合約,但也告訴對方,爾後若還有其他軟體需要,歡迎再聯繫。
* 就這樣,我放棄了一筆四萬八千元美金的生意,這簡直是自斷財路,可是我相信,堅持原則一定有回報。
* 三個月後,那位新總裁再打電話給我,帶來另一筆總價二十四萬美元的生意」。
在商場上,任何非雙贏的解決方案都不是最好的,因為它終究會對長遠的關係造成不利,你必須慎重考慮這種影響會產生的後果。如果你無法與對方達成雙贏協議,那最好選擇放棄。
根據前人的經驗,家族企業或合夥創業之初,最好事先考慮日後拆夥的可能,講定股份轉讓的方式,這樣友誼才能長存,企業才能繁榮不墜。至於擺脫不掉的關係,比如:父子關係,無法因意見不合而脫離關係,必要時就得妥協,這又是另一層兩全其美的方法。
在家裡,「不能雙贏就放棄」這個原則也非常適用。比如,大家對選擇看什麼電影有所爭執的話,不如放棄,改其它活動可能最好。
雙贏可使雙方互相學習,互相影響及共謀其利。但要達到互利的境界並不容易,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和與人為善的胸襟,尤其與損人利己者交易更是如此。培養這方面的修養,除了要有過人的見地、主動積極的精神外,更要以安全感、人生方向、智慧與力量做後盾。
如同個人成功領域一樣,處理任何人際間事務也都要有兩次創造:領導與管理。人際間領導是第一次創造,是『雙贏思維』的培養。它除了須具備個人領導特質(專注影響圈、開發右腦想像力)之外,還需要:誠信正直、心智成熟與富足心態等思維,以下分別敘述之。
(1) 誠信正直
我們需要有高尚品德才能建立雙贏思維,僅靠技巧的操作是做不到的。我們將誠信正直定義為自己的價值觀。習慣一、二、三讓我們養成保持誠信的品德。如果我們平常有明確的價值觀,能主動積極為此核心安排活動、信守承諾,則能培養自我意識的獨立的意志。
如果我們不了解『贏』的真正含意,不能與內心價值觀保持一致的話,那麼就不能做到真正的贏,沒有誠信作為基礎,雙贏只不過是表面功夫而已。
(2) 心智成熟
作者(科維博士)認為對『心智成熟』最好的定義,是賀蘭德(Hrand Saxenian)教授:「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,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」。這段話表示成熟有兩個主要元素『勇氣』與『關懷』,且之間能保持平衡狀態才是心智成熟度的最高表現。
由下圖的分析,從某人的勇氣與關懷的能力高低,也可以看出他的人際關係思維如何。心中沒有勇氣與關懷信念的人,注定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,僅能破壞而已,導致兩敗俱傷的場面。另外,僅有勇氣、沒有關懷慈悲心的人,只考慮自我的利益,不會體諒別人的辛苦,他的思維即是損人利己。另有些人具有高度的關懷心,但沒有拒絕別人的勇氣,注定走入損己利人的層面。唯有高度勇氣與關懷心的人,才能做到雙贏的成果。
很多人利用『非此即彼』的二分法,來看『溫和』與『堅強』兩者關係,認為一個溫和的人一定是不夠堅強,把溫和當作懦弱的表現;另一方面,把粗魯、豪邁的表現當作堅強。
其實,溫和與堅強是不相違背的,兩者並重才能顯現雙贏,兩者合作甚至雙倍於贏/輸模式。雙贏模式要求不但要溫和,還要堅強,不但要善解人意,還要自信。能做到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平衡點,才是真正的成熟,這是雙贏的基礎。
(3) 富足心態
一般人都會擔心資源稀少,認為世界就如同一塊大餅,假若別人多搶走一塊,自己就少了一塊的機會,人生彷彿一場零和遊戲。這種心態會見不得別人好,甚至對至親好友的成就也會眼紅,這就是「匱乏心態」作祟。
「富足心態」源自厚實的個人價值與安全感,由於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,人人得以分享。因此不怕與人共享名聲、共享財勢,心中開啟無限的可能,充分發揮創造力,讓自己提供寬廣闊的生存空間。因此,具有富足心態的人才能建構雙贏的局面。
『雙贏原則』是人際間交往的因循的方針,首先具有高尚的品德來建立『雙贏思維』之後,接著四個階段來實現。即是,建立起良好的人際『關係』,才能延伸出雙贏『協議』;制定一套雙贏『制度』,再經過雙贏『運作』來完成,以下分別敘述之。
(1) 雙贏關係
除了須具有雙贏思維(誠信正直、心智成熟和富足心態)之後,更進一步建立厚實的情感基礎(情感帳戶),才能建立『雙贏關係』。簡單來講,雙贏關係就是『我相信你,你相信我』,精髓就是信用,沒有信用,我們最多只能妥協;缺乏信用,就相互猜忌、懷疑,無法開誠布公,之間的關係如何達到雙贏呢?
在任何情況下,建立雙贏關係是很困難的,更何況與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,但雙方歧見依然需要解決,這時候,致勝關鍵在於擴大個人影響圈,以禮相待,真誠尊敬與欣賞對方的人格、觀點;投入更長的時間進行溝通,多聽、認真的聽,並且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。以實際行動與態度傳遞讓對方了解『你由衷希望雙方都是贏家。』(請參考習慣五)
(2) 雙贏協議
有了良好雙贏關係建立之後,就需要有協議來說明雙贏的定義和方向,這種協議又被稱『雙贏協議』。它讓縱向交往轉為水平和作,從屬關係變為合作關係,上級監督轉為自我監督。雙贏協議的五大要素適合於所有領域,如下:
* 預期結果:確認目標與時程,但方法不計。
* 指導方針:確認實現目標的原則。方針和行為限度。
* 可用資源:包括人力、財力、技術或組織資源。
* 任務考核:建立業績評估標準和時間。
* 獎勵制度:根據任務考核結果獎勵。
樹立明確目標與評估標準後,雙方才能有所遵循。回顧傳統權威式的監督模式,雙方對預期結果沒有共識,才不得不一次再一次的檢查。或雙方沒有互信基礎,主管時時刻刻操控下屬。至於信任式管理,雙贏原則是放手讓別人去做,既有雙贏協議的約束,管理者只須扮演協助與考核的角色即可。
(a) 範例:家庭的雙贏協議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我女兒十六歲的時候,我們曾經就家裡的車使用問題簽定一份雙贏績效協議。根據協議內容,她必須遵守交通規則,負責清潔和保養車子,在我們的許可下將車子做正當用途,必要時還要擔任父母的司機,自動完成份內的工作,不需別人提醒。
而我們負責資源,譬如汽車、汽油、保險和保養費用,我們每週評估一次,通常在周日下午,只要她完成協議部分,就可以繼續使用車子,否則就收回使用權。(制定雙贏協議)
從協議上滿足雙方的需求之外,最重要的是,讓女兒培養誠信、善良和判斷力,也可增加我們之間的情感帳戶儲蓄。讓她能自我管理,我們不需要隨時監督她的一舉一動。』
(3) 雙贏制度
雙贏思維必須建立於組織制度內才會實現。如果提倡雙贏,卻獎勵贏/輸模式,那注定要失敗的。一般來說,你鼓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。如果你想要實現的目標,就應該建立配套的獎勵措施。但如果制度與目標背道而馳,自然無法實現願望,譬如,本章開頭的『百慕達之旅』來激勵員工一樣。
(a) 範例一:房地產公司的雙贏制度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有一年,我參加一家房地產集團的表揚大會,現場氣氛異常熱鬧,公司還聘請高中樂隊來助陣。當時,有四十幾人接受『業績最高』、『傭金最高』等獎項,可謂風光無比。但其餘七百多位與會的業務人員,內心感受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(大部分的人都沒得獎)
我的顧問小組剛好受聘於該公司,眼見這種制度會產生不良副作用,我們立刻著手教育員工,並整頓公司組織,建立以雙贏為目標的制度。即是邀請多數基層員工參與意見,還鼓勵他們互相合作,儘量擬定多數人可以接受的協議,以利各自達成目標。
第二年,成效卓著,在表揚大會上,有一千多人參加中有八百餘人得獎,多半是達到個人或團體所預定的目標而得獎,並一定是把別人比下去而得獎。會場上雖然沒有樂隊,但氣氛依然熱烈。更重要的是,絕大多數受獎人的平均業務,為公司所賺的利潤,都是前一年的四十倍以上。(大部分的人都得獎)』
在組織內,適度鼓勵同儕之間競爭,是可以增進員工的士氣,但能真正為組織謀求利潤是員工之間的相互合作,如何達成這兩方面的平衡,這可要考驗管理者的智慧,最好的方法是,建立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雙贏制度,讓它透明化,大家才有依據可循。
(b) 範例二:連鎖店行銷
作者(科維博士)寫道:『有一家連鎖店的老闆,為了行銷人員過於消極,對顧客不聞不問而深感苦惱,於是請我幫忙改善員工的服務態度。經過實地調查,我發現這家員工的確有此詬病,是什麼原因呢?
這位老闆說:「我要求主管以身作則走入行銷,把三分之二時間用於行銷,其餘三分之一用於管理。(主管與業務員爭業績)
原來真正的癥結在此,我費了不少口舌,終於讓他了解,經理不應該與行銷人員爭利,薪酬制度也需要修改,經理的獎金須以行銷人員的業績為準,而不該加入它自己的業績,產生自相殘殺的局勢。』
(4) 雙贏運作
雖然,你知道贏/輸的運作不可能達到雙贏結果,但總不能要求別人: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,都要以雙贏為目標。」問題是怎樣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呢?作者(科維博士)認為關鍵是需將人與問題分開,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場,找出能夠讓雙方都獲利的方法,又不違背雙方認同的原則。本書建議可採用以下四個步驟,來完成『雙贏運作』:
* 步驟一:從雙方的角度來看問題。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、需要和顧慮,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更透徹。
* 步驟二: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(而非立場)。
* 步驟三: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。
* 步驟四:找出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路徑。
習慣五(知彼解己)與習慣六(協同合作)將說明如何達成上述步驟的關鍵,接下來兩章再來探討。
=> 高效能人士的習慣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