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第 20 ~26 分

《金剛經》第 20 ~26 分

第二十分、離色離相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諸相具足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說:「須菩提!成佛者可以被看到他的修足六度波蘿蜜的三十二相色身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不也!世尊,是無法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色身,為什麼呢?如來的具足色身並非有哪些形相,只不夠取假名「具足色身」而已。(沒有三十二種固定形相,也不一定三十二種)[1]

(2)佛陀說:「須菩提!你認為可看到如來三十二相的別相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不也!世尊,是無法見到如來的具足諸相,為什麼呢?如來的別相也是由隨因緣生滅變化,沒有固定的形貌可見,只不夠取假名「諸相具足」而已。[1]

凡人備註】[1][7]

*具足色身』,是指佛陀完整修持六度婆羅蜜後,色身隨之變化成為大人相(三十二相),稱之。(書上說的)

*具足諸相』,應該是指三十二相中,每一相又可以產生許多別相,也是隨因緣際會產生的。

吾人是一介凡夫,很難體會此段經文,僅參閱[1][7] 書籍節錄下來。

 

第二十一分、非說所說

須菩提。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。即為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。說法者。無法可說。是名說法。

凡人解意

「須菩提!您不要誤解,如來有所說法,不要這樣想,為什麼呢?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,即是謗佛,不能理解我所說的道理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

凡人備註

(1)取個例子說明:我想告訴你日月潭有多美,無論我如何敘述它,都無法讓你完全體會它有多美,唯一的方法,就是請你親自到日月潭,只要親自用眼睛看它一秒,就知道它有多美。佛法也是如此,不論你看多少書、聽多少演講,沒有真正實現它,永遠不能理解,需親自修持它才會知曉。即是:『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』的道理。

(2)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有一個人從來沒有去過日月潭,他蒐集了多資料寫了一篇介紹日月潭風景的文章,許多人看了都非常讚賞。但有另有其人,看了他的文章後,親自到日月潭觀光,才知道真相。即是:『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』(參考第五分)

 

爾時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於未來世。聞說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須菩提。彼非眾生。非不眾生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眾生眾生者。如來說非眾生。是名眾生。

凡人解意

(1)接下來,須菩提問佛陀說:「世尊!於未來世的眾生聽了這些道理,能生信心嗎?」

(2)佛陀言:「他們既不是眾生,也不能說不是眾生,為什麼呢?眾生眾生並非是永遠的眾生,只不過當時顯相是眾生。」

凡人備註

眾生皆有佛性,只要能修持菩提心都可以成佛。您不要掛心後世的眾生是否可以領悟佛法,期望佛法繼續延續下去,到後世眾生都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究竟涅槃,就沒有所謂眾生了(渡進一切眾生之意)。

 

第二十二分、無法可得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無所得耶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凡人解意

須菩提再向佛陀提問:「世尊!佛陀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位,真的都沒有得嗎?」佛陀回應:「確實,須菩提!我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確實沒有什麼法可得,這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凡人備註

心中無所得,才真正有所得。如果心中有所得,這表示還離不開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等四相執著。

 

第二十三分、淨心行善

復次。須菩提。是法平等。無有高下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修一切善法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所言善法者。如來說即非善法。是名善法。

凡人解意

(1)「其次,須菩提!一切方便法門都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之分,都可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門。如能偋除四相的執著,修一切善法,就可得無上正等正覺。」

(2)「須菩提!我們所說的善法,在心中沒有實施善法的念頭,才是真善法。」

凡人備註

(1)譬如:高雄要前往台北有許多路徑可達,如搭飛機、高鐵、火車、客運、、等等,甚至騎車、步行都可以,路徑沒有好與壞,只有哪一條路徑比較適合你,這就是方便法門。只要心中沒有特殊的偏見(執著於四相),選擇的路徑就會比較合適(善法)。

(2)就以選擇結婚對象來說,人人都想找一個最好的對象(所言善法),其實並沒有最好的對象(即非善法),比較合適的對象,就是最好的對象(即名善法)。即是『所言善法,即非善法,即名善法』之義。

 

第二十四分、福智無比

須菩提。若三千大千世界中。所有諸須彌山王。如是等七寶聚。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他人說。於前福德。百分不及一。百千萬億分。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
凡人解意

佛陀言:「須菩提!有人持用如三千大世界中,所有須彌山王那麼大、那麼多的七寶,用來布施。若另有其人依此般若波羅蜜經,甚至僅有四句偈,授持讀誦、為他人演說,前面那人所得福報是他的百分之一,百千萬分之一,甚至算數比喻所不能計算。」

凡人備註

無論多大的布施所得福報,是無法與研習、傳播般若智慧相比喻的。

 

第二十五分、化無所化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度眾生。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。若有眾生如來度者。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。須菩提。如來說有我者。即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。以為有我。須菩提。凡夫者。如來說即非凡夫。是名凡夫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你的看法如何?你不要認為如來有『我當度化眾生』的想法。須菩提!不可以有這種想法。」

(2)「為什麼呢?實在沒有眾生是如來度化的,如果如來有度化眾生之心,如來就有四相的執著。」

(3)「須菩提!如來說我度化眾生,並非靠我的能力去度化眾生,然而凡夫之人,以為我有能力去度化眾生,眾生是需要靠自己努力修行才可得無上菩提的。」

(4)「這裡所說的凡夫,我只取一個比喻而已,所有未究竟涅槃的眾生皆是。」

凡人備註

(1)有一句名言:『有狀元學生,沒有狀元老師。』

(2)老師不可以自以為,某位學生因你的教導才考上律師,學生考上律師是很多因素所構成,你的教導是其中一個因素,最主要還是他自己努力得來的。

(3)學生不可想依賴某位名師就可以考上律師,老師只不過引導你學習方向(方便法門),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。

 

第二十六分、法身非相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。須菩提言。如是如是。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佛言。須菩提。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。轉輪聖王。即是如來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爾時世尊。而說偈言。

         若以色見我  以音聲求我

         是人行邪道  不能見如來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言:「須菩提!可以觀想如來三十二莊嚴法相嗎?」

(2)須菩提回答:「是的,可以觀想如來三十二莊嚴法相。」佛陀回應:「如果以三十二法相觀如來的話,轉輪聖王也是如來。」須菩提回答佛陀說:「世尊!如我了解佛陀所說的意思,不應以三十二法相觀如來。」

(3)接著,佛陀說偈言:「若人想以色相見我,想以聲音求我,這人就是行邪道,不能到見如來。」

凡人備註

(1)有關三十二相請參考第十三分。

(2)在佛學裡『』與『』兩者差異甚大。『』是眼睛看到的形象。『』是意念想像的形象,是佛家修練的法門。有觀聲音的(觀音法門)、觀色身(觀相法門)、、等等(請參考楞嚴經)。因此第十三分的『三十二相見如來』與此分的『三十二相觀如來』兩者完全不同。

(3)若以色見我、以聲音求我、是人行邪道、不能見如來」,可由兩個層次來體驗這句話:

     *基督教社會裡,常聽到一句話「您相信上帝存在嗎?」如果你相信存在,則上帝在你左右、與你同在,如果不相信,則上帝遠離你而去。

    * 同樣的,在佛教社會裡,假設這樣講「你相信如來存在嗎?」如果相信,則如來就來到身邊,如果不相信祂存在,則見不到如來。

因此,這四句偈言的意思是,您沒有修持佛法,僅希望看到如來,或祈求如來幫忙是不可能達到的。但許多佛學大師將「是否相信如來?」,解釋為「是否證悟空寂相?」可能比較深層吧!

<= 《金剛經》第 17~19 分

《金剛經》第 27~32 分 =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