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第 17 ~19 分

《金剛經》第 17 ~19 分

粘添壽 撰

第十七分、究竟無我

爾時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應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佛告須菩提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當生如是心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。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

凡人解意

(1)須菩提發問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子發無上正覺菩提心後,應該如何安住其心使其不退轉?應該如何降伏其心使其不生妄念?」

(2)佛陀言:「須菩提!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者,應當發心普渡一切眾生,讓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進入涅槃,如此滅度一切眾生之後,心中需存沒有一位眾生是因我渡的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假如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執著,則心中會存有渡化眾生之念頭,他並非真菩薩。所以應該這樣想,須菩提!實在沒有一個稱之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提心的法門。

凡人備註

(1) 許多高僧大德的看法是,第一分到十六分與第十七分到三十二分,將《金剛經》分為前後半部。有人認為後半部是重複再講一次,並加強某些地方。有某些高僧認為前半部是「世俗諦」,講給一般修行者聽。後半部稱為「勝義諦」,是講給修行較高的大僧聽的。我們是一般大眾,將全部經都看做是「對我們講的」就好。

(2) 應保持何種心態度眾生呢?例如:你對鄰居親切的微笑(友善布施),讓他心中保持歡喜,你因日行一善而自足,這表示你還執著於四相,那個微笑並非內心自然產生,而是還存有讓對方愉快的妄念。

(3) 例如:實在沒有固定稱為「心情愉快」法,來讓人心情愉快,它是個情境,需要個人去體會,每個人的「心情愉快」途徑不同,譬如:心情放鬆、不要掛念雜事、到戶外走走、、、等。

 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於然燈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佛於然燈佛所。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若有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。汝於來世。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以實無有法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然燈佛。與我授記。作是言。汝於來世。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

凡人解意

(1) 「須菩提!您認為如來從前在燃燈佛座下前,有得到一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沒有,世尊!照我理解如來沒有所得。」

(2) 佛陀言:「是的!是的!須菩提!實在沒有方法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若有方法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,燃燈佛就不會幫我授記你來世當得作佛,名號釋迦摩尼。實在沒有方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因此燃燈佛才為我授記,你來世當得作佛,名號是釋迦摩尼。」

凡人備註

(1)授記』是佛教特殊的用語,是預告的意思。一般修佛者,並不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如何,大多由師父預告(或認證)門徒可以修行到甚麼境界。(參考第九分)

(2)此段是說,佛陀在燃燈佛國土修行時,被燃燈佛認定修持已圓滿,並預告來世將成為佛陀。

 

何以故。如來者。即諸法如義。若有人言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。皆是佛法。須菩提。所言一切法者。即非一切法。是故名一切法。

凡人解意

(1)「為什麼呢?如來的意思是已經領悟到了所有法門都回歸本性。」

(2)「如有人認為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須菩提!實在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,如來所得無上正等正覺,說他存在又沒有一個真實現象,說它不存在又確實感覺到它的境界。」

(3)「因此,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。須菩提!說一切法皆可證得無上菩提,但又很難找到一個確實的法,僅能說是一切法。」(只要能證得寂然空性的一切方便法門皆是)

凡人備註

(1)』者,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。『諸法如義』,即六塵回歸本性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之空寂現象,能證得此絕對空寂現象者,稱之如來。[1]

(2)有關『一切法』請參考第七分。

 

須菩提。譬如人身長大。須菩提言。世尊。如來說人身長大。即為非大身。是名大身。須菩提。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。即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一切法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

凡人解意

(1)「須菩提!譬如人身長大。」須菩提回答:「世尊!如來說人身長大,是說心智已成熟長大,更能理解空寂性,並非色身長大。」

(2)「須菩提!菩薩應該如此領悟空寂性。他應該發願『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』,否則不能稱之菩薩。為什麼呢?實在沒有法門名為菩薩,因此,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是不執著於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無所得的一切方便法門。」

 

須菩提。若菩薩作是言。我當莊嚴佛土。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須菩提。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。如來說名。真是菩薩。

凡人解意

(1)「須菩提!菩薩如果說『我當莊嚴佛土』,則不能稱之菩薩。為什麼呢?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,並非有一個地方莊嚴法相,而是菩薩心中清淨無垢,存有莊嚴法相的意思。」

(2)「須菩提!如果菩薩能理解通達無我的法理,如來說他是真菩薩。」

凡人備註

心中保持愉快,看到甚麼東西都是美好的;心中有所仇恨,看到任何東西都是醜陋、厭惡的。『東西』沒有美好與醜陋之相,唯有心中才有分別。即是『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』。(參考第十分)

 

第十八分、一體同觀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肉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肉眼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天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天眼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慧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慧眼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法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法眼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有佛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佛眼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恆河中所有沙。佛說是沙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說是沙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一恆河中所有沙。有如是沙等恆河。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。如是寧為多不。甚多。世尊。

凡人解意

(1)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來有肉眼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有的,世尊。」

(2)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來有天眼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有的,世尊。」

(3)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來有慧眼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有的,世尊。」

(4)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來有法眼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有的,世尊。」

(5)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來有佛眼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有的,世尊。」

(6)「須菩提!你認為恆河中所有的沙,佛陀說是沙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是的,如來說是沙。」

(7)「須菩提!你的意思如何,如一條恆河所有的沙,如是恆河沙等數量的恆河,又如數恆河沙的佛世界,如此有很多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很多,世尊。」

凡人備註

(1)在佛法修行過程中,依空性證悟的程度會產生某些「神通」,由淺入深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等五眼境界。凡人肉眼僅可以看到人道及自然環境、修證到初地菩薩得天眼,可以看到六道眾生,以及其他景相。(第十四分)

(2)簡單說,由凡人、初地菩薩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位者所能看到的眼界,佛陀雖然證得五眼神通,所看到的也是一樣。因此,凡人看到的是沙,佛陀看到的也同樣是沙,感受是一樣。

 

佛告須菩提。爾所國土中。所有眾生。若干種心。如來悉知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心。皆為非心。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告訴須菩提:「在我管轄的領土中,所有眾生有哪些心態,如來都知道。為什麼呢?眾生的心都是隨著因緣生滅而變化,沒有真正處於寂然清淨的心,這才是眾生真正的心。」

(2)「就是這樣,須菩提!過去心的因緣已不在,無法再追回,現在的心會隨因緣變化,無法掌握它,未來的心,因緣未到也無法預測控制它。

凡人備註】[7]

(1)『過去心不可得』:正向思考、學習放下。

(2)『現在心不可得』:把握當下、勇於承擔。

(3)『未來心不可得』:永不退縮、展望未來。

 

第十九分、法界通化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。得福甚多。須菩提。若福德有實。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。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凡人解意

(1)佛陀說:「須菩提!依你的想法,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(請參考第八分)用來布施,該人依此因緣得到福報有很多嗎?」須菩提回答:「是的,這人依照此因緣得到的福報甚多。」

(2)佛陀說:「須菩提!若種下福德有所執著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的話,如來不說福德多。如果布施種下福德不求果報的話,如來才說得到的福德多。」

凡人備註

 *因緣』的『』是因果的因,會隨布施持業而增加果報,『』是不可預測發生的機會,因此,福德還是會隨『因緣際』發生,並不是一定會在某時發生的。

* 一般佛學所說的福報有兩種:功德與福德

(a) 福德:希望有所回報或有分別心的布施,所得到的福報即是福德。福德所得善因緣的果報,最多僅能在六道輪迴中得到三善道,並無法脫離輪迴轉世之苦。

(b) 功德:即是不著相、三輪皆空的布施,即是不造因緣也不求果報,才能脫離六道輪迴轉世。基本上,福德是功德的基礎,有了種下福德後不求果報即是功德。

<= 《金剛經》第 14~16 分

《金剛經》第 20~26 分 =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