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道理療 - 經脈學說概論:第一章
經脈學說簡介
|
第一章 經絡學說概述
到目前所發現文獻為止,中國敘述經絡學說的最早文獻是黃帝『內經』,它只說明『氣脈』觀念並未詳細敘述身體經絡分佈狀況,從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針灸治病的紀錄,但對於穴位並沒有明確記錄。直到北宋天聖年間,皇帝下令製造一座銅人標示經脈流動與分佈狀況,從此對於『經脈與穴位』位置才有共識,此銅人又稱為『天聖銅人』,從此以後習醫者才有正確的指標,雖然幾百年來有所變異,但大致上還是沿用至今。由它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,經絡學說雖然是由黃帝開啟,經過千年來數千萬位學者努力實現再改善,由累積經驗中發展至今。以目前的醫學科技來講,它雖然缺乏臨床解剖實驗證明,也難否定它的功效。 1-1 古代數理哲學思想 古時候並沒有物理、化學、數學與微積分等等科學,無法將人、地、事、物各種現象轉化成數學來計算他們之間的關係,或評估他們的演變。世界各民族大多觀察宇宙大自然的現象,將它的轉化程序套用在人地事物上。中國古代學者觀察此自然現象,經過千年發展出天干、地支、陰陽、五行等學說, 用這些技巧來計算或判斷萬物的轉化。每位儒生都必須學習這種哲學思想,也造成每位讀書人都會風水、地理、卜卦、相命、醫術等等技能,也利用這些哲學觀念來治理統治國家。 以中醫為例,整個宇宙的轉化是一年有 365 天、四季轉化、十二時辰、白天與晚上、月圓與月缺等週期變化,再加上陰陽與五行學說等觀念,套用在人體的五腑六臟發展出陰陽經脈學說。譬如:人體是宇宙的小周天同樣有 365 個穴位,每天經氣循環全身一次、等等觀念。 1-2 氣與經絡脈 以中國醫學的概念是『氣引血、血養氣』,氣到哪裡就能將血引導到那裏,如果 血能旺盛充足,就足於養氣,兩者相扶相乘,提供人體所有能量,灌溉五臟六腑,另一方面臟腑吸收資源轉化成血、血養氣,供輸經脈流動。如果氣血充足身體就健康,相反的,氣血運作不順或虛弱,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。 1-2-1 什麼是『氣』? 『調息養氣』是中國修 練人士重要的入門課題,它認為只要能控制氣息的流動,將氣引到身體某一臟腑就能將血帶到該處,將身體機能調整到最高境界,這就是『練氣』。很可惜『氣』並無法用現代解剖來觀察,只能用『意象』來感覺。 1-2-2 何謂『經絡脈』? 依照中醫理論,『氣』循著某一個路徑行走,如同交通道路系統一樣,大條路稱為『經脈』、小條路稱為『絡脈』。中醫理論是『氣』經由『經脈』引導全身各部位,再透過『絡脈』帶到小區域。就如道路系統,利用高速公路連結各大都會,再由省道聯繫各鄉鎮,最後透過鄉村小道連結所有居民。 世界各民族對『氣』運行的經脈路徑有不同的說法,中國醫學是以十二經脈學說、西藏密宗以三輪七脈、印度無奇經十二脈等,各自描述『氣』 如何在身體的運行。雖然之間的差異甚大,但同樣皆具有療效功能,而且都有千年歷史。雖然『氣』的運行與血管流通大不相同,但各種經脈學說都相信,氣能到達的地方,血才能運輸得到,並滋養 各臟腑使其運作正常。 1-3 陰陽經脈的意義 配合陰陽學說,它認為體內的『氣』有『陰陽』之間的轉化,每一股氣有『陰消陽勝』或『陰勝陽消』的狀況,因此有陽經與陰經之分,如下:
1-3-1 陽經 l 太陽經:指陽氣旺盛的意思。指身體最表層,最容易受外邪感染之經脈。 l 少陽經:陽氣減弱,位於半表、半裡支經脈,屬於太陽與陽明之間。 l 陽明經:陽氣發展最後階段,已開始轉換陰氣的經脈。 1-3-2 陰經 l 太陰經:有陰氣旺盛之經脈,三經中最裡層。 l 少陰經:有陰氣由旺盛減弱之經脈,三陰經中的樞鈕。 l 厥陰經:是陰氣發展最後階段,轉化向陽的經脈。
|
主講人:粘添壽
穴道理療 - 經脈學說概論:
翻轉電子書系列:
|